2025詐騙手法大全|最常見的手法與防範對策,看破話術與保護自己

你有收過「你有包裹未領」的簡訊嗎?你爸媽有沒有說過:「剛剛有個人打來說你出車禍要匯錢」?或你是不是也曾在LINE被拉進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群組」?

他們會用各種方法塑造緊急感、假裝是權威單位、假借你熟悉的口吻,讓你在最短時間內,做出錯誤的判斷。從過去的簡訊詐騙,到現在的 AI變聲、假冒臉書客服、假LINE客服投資顧問,詐騙手法早已進化到你難以想像的程度。

小編這裡整理一次讓你看懂,詐騙到底怎麼發生、話術有什麼套路、如何避開、受害後又該怎麼辦。不一定要成為反詐專家,但你可以成為不再受騙的人。

詐騙為什麼越來越多?先搞懂詐騙的「套路進化史」

詐騙這種事不是老掉牙了嗎?怎麼現在反而越來越猖狂?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太賺了,而且成本超低。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表板統計,光是2025年6月第三周台灣受理的詐騙案件,財產損失金額超過20億元。從學生、上班族、長輩、老闆,甚至連退休法官、資深警察都曾受騙,這已經不是「笨的人才會被騙」的時代,而是詐騙集團越來越專業的時代。

詐騙套路進化三階段

  1. 第一代:釣魚階段(2000年代初期)
    • 像是簡訊「中獎通知」、假網頁登錄資料。
    • 操作簡單,但騙法粗糙,現在很少人會上鉤。
  2. 第二代:壓迫+假冒(2010年代)
    • 假警察、假法院來電,讓你無暇思考、立刻反應。
    • 加上社群平台興起後出現「愛情詐騙」、「投資顧問」。
  3. 第三代:AI混淆+熟人話術(2022年至今)
    • 使用AI模仿聲音打給父母,說「我被抓了快匯錢」。
    • 假警局現場、假LINE投資群、假AI客服、假FB廣告推播等「情境型詐騙」興起。
    • 跨國操作、虛擬APP等,讓查緝難度倍增。

為什麼他們都用這種套路?

  • 時間壓力:讓你馬上就要處理,不給你時間查證。
  • 權威壓力:用「檢警、銀行」身份來壓制你。
  • 情感勒索:模仿你孩子、伴侶、爸媽聲音,利用親情讓你心慌。
  • 資訊操控:做出假網站、假畫面,讓你以為這是安全平台。

詐騙集團的目標只有一個:讓你短時間內做出違反常理的事。讓你以為在做選擇,但其實是他們設計好的陷阱讓你一步步走進去。

10種台灣人最容易中招的詐騙手法(2025實用版)

以下這些不是什麼罕見案例,而是台灣人最容易中招的10大詐騙。我們把每一種都拆成「真實情境」、「話術拆解」、「為什麼容易上當」,看完你會對詐騙套路有更深的警覺。

最新AI詐騙招數案例

1. LINE投資群組詐騙|飆股聊天室連環釣魚

情境示範

你被陌生人加LINE,然後拉進一個投資群組,裡頭「老師」每天報牌、曬對帳單,幾天內就讓群友從10萬翻倍。

有時也以「LINE投票活動」吸引點擊連結,一步步讓你交出帳號、密碼與簡訊認證碼。有些詐騙會搭配假AI客服、假的證券平台 App,操作畫面逼真但背後早就是空殼網頁。

常見話術

-「我們是正規平台,已經讓2000人翻身」
-「老師明天要關群,最後機會上車」
-「保證獲利,不賺我補你」

為什麼中招?

你可能想:只是試個一萬看看。但詐騙集團最擅長「先讓你贏一點,再把你套牢」,等你越投越多,平台就會突然關閉或讓你無法提領。

2. 假冒親友電話詐騙|AI變聲假哭喊,爸媽最容易信

情境示範

媽媽接到電話,電話那頭「你」聲音顫抖說:「我撞到人了,需要賠30萬…」接著換一個「警察」接手處理。這類「深夜哭喊聲音」結合情緒勒索與急迫匯款,讓父母防不勝防。有些詐騙會「用你的聲音」打電話給朋友借錢,尤其社群上有公開影音者風險更高。

常見話術

-「媽我現在超緊張,不要問太多」
-「這是檢察官,事情很嚴重但可以和解」
-「現金交給我們合作的車手處理比較快」

為什麼中招?

長輩易緊張、聲音不熟也會信,加上緊急情境壓力下,根本來不及查證。這類詐騙正在結合AI變聲技術,愈來愈像。

3. 假冒警察/檢察官|說你帳戶涉案,要你交出存摺或轉帳

八點檔直接示範檢警詐騙手法

情境示範

電話自稱是刑事局:「你帳戶被人利用在洗錢,現在要凍結調查」,然後要求提供存摺影本與印章,甚至匯保證金到「檢調監管帳戶」。你接到自稱刑事局電話,說你帳戶涉洗錢,之後被拉到「視訊開筆錄」。背景還真的有警徽與布條,看起來超像真的!其實那是詐騙集團搭設的假攝影棚,穿制服演戲演得超專業。整場戲目的是讓你放下戒心,乖乖交出帳號與密碼。

話術套路

-「這是國安案件,請保密」
-「檢察官會發公文給你」
-「監管期間不能用你的帳戶,會被凍結」

為什麼中招?

這類詐騙話術專業、用詞像真的,加上恐嚇力強,很多長輩或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會慌亂照做。

4. 假網購詐騙|看到便宜下單卻沒收到東西

情境示範

你在FB滑到一個便宜的iPhone賣場,付款後遲遲沒出貨;或加入Line群下單團購,結果對方消失。有時詐騙還會用「你購物未付款」或「退款失敗」為由,請你提供銀行帳密進一步盜帳。

話術套路

-「付款後3天內出貨」
-「補差價才會出貨」
-「我們不接受退款,請見諒」

為什麼中招?

貪小便宜或對平台沒警覺,尤其是假賣貨便、假賣貨便客服帳號,畫面一樣卻是假網站。

5. 假中獎簡訊/假包裹詐騙|你中獎了!請輸入卡號

情境示範

你收到一封簡訊寫著「包裹未領,點此查詢」,點進去是很像物流業者的網站,然後要求你輸入資料或付費解鎖。

話術套路

-「你抽中iPhone,請匯交稅金」
-「包裹卡在海關,需支付清關費」
-「點我查詢配送進度」(其實是釣魚連結)

為什麼中招?

一不小心點進去就中毒或留下資料。這種先吸引你行動再引導你付款,是最常見釣魚技法。

6. 假租屋詐騙|沒看到房東就先被騙押金

情境示範

你在591或是社群平台上看到漂亮租屋處,價格也便宜,但房東說「人在外地不能帶看,想租的話先付訂金」,結果匯了錢就被封鎖。也有搬家族在FB找「便宜搬家團隊」,對方先收訂金後消失,連東西都沒來載。

話術套路

-「房子太搶手,先匯訂金保證可以租給你」
-「我人在國外,不方便見面」
-「看屋要先繳看屋費」

為什麼中招?

租屋族急著找房、想搶便宜,又懶得查實價,最容易受騙。

7. 假工作詐騙|聲稱高薪打字、日領2000,騙你資料與錢

情境示範

你看到打字賺錢、拍廣告兼差、輕鬆打包賺3千等廣告,填完資料後對方說:「要繳訓練保證金才能上工」,然後人就消失。

話術套路

-「一週賺萬元,錄取率100%」
-「先交2000保證金,工作結束全退還」
-「這是合法短期合約,但要預付材料費」

為什麼中招?

找工作急、想輕鬆賺錢的人常會忽略風險,尤其是學生、小資族。

8. 愛情交友詐騙|感情包裝、投資誘導

愛情詐騙手法

情境示範

你在交友APP上遇到貼心的對象,每天噓寒問暖,熟了之後對方說他投資賺錢,要你也跟著操作。你一投入,對方可能會假裝平台盈利,甚至「幫你操作」。一旦你想提領,對方就會說要交保證金或說平台維護。

或是在網路上對方自稱在國外工作,兩人交往一段時間後,便以「想和你共組家庭」為名,聲稱正在籌備結婚基金。他會表示自己已經準備好大筆資金,只差一筆手續費、押金或稅款需要你幫忙墊付,還會傳來偽造的匯款憑證、存摺截圖等增加可信度。一旦你匯了款,對方便以「金額不足、資料有誤」等藉口要求繼續匯款,直到你發現根本從頭到尾都是場騙局。

話術套路

-「我這是內線消息,只跟你講」
-「妳是我唯一信任的人,我從沒對別人這樣過」
-「我只要這筆錢就能解決問題,回來第一件事就是見妳」

為什麼中招?

感情結合金錢,會讓人喪失判斷力。詐騙集團最會的,就是利用孤單與依賴心理。

9. ATM詐騙|「幫我操作一下」其實是讓你匯款

情境示範

你接到電話說「之前轉帳錯了,請你到ATM操作退款流程」,然後一步步引導你操作,實際上卻是在匯款給對方。

話術套路

-「我在線上教你怎麼操作ATM」
-「這不是提款,是設定退款」
-「不要掛電話,否則會失敗」

為什麼中招?

一邊講電話一邊操作ATM會影響思考,尤其年長者或非數位熟練者更容易被誤導。

10. 假社福或公益詐騙|情感勒索你小額捐款

情境示範:
你路上遇到自稱公益團體人員,說要幫助偏鄉小孩,請你小額支持,結果根本不是合法機構。也有透過FB或LINE傳來「水災募款連結」、「罕病小孩醫藥基金」的資訊,但點開後導向詐騙付款頁。

話術套路:
-「我們是偏鄉學童急難救助基金」
-「只要捐100元,會有收據」
-「政府有核可,我們有愛心卡」

為什麼中招?
這類詐騙會出現在街頭或網路社群,用人性善意包裝詐財行為,尤其在選舉、災難期間更猖獗。

破解詐騙話術的「三問思考法」

當詐騙者找上門,他們不會說自己是騙子。他們會用超像真的口吻、極具壓迫感的語氣、甚至有模有樣的視訊畫面,讓你在最短時間內「相信他、配合他」。但只要你記得一件事:「停一下,問三句」,很多詐騙都會在你停下來的那一刻破功。

✅ 詐騙話術的本質:製造急迫感+套你話+取得信任

絕大多數詐騙話術,都圍繞以下三種操控方式展開:

  1. 急迫感壓力轟炸:「現在馬上處理,不然就會…」
  2. 假裝熟悉+拉近關係:「我是你兒子朋友,我們聊過投資的事」
  3. 轉移思考焦點+控制節奏:「你先照我說的做,我等會再跟你解釋」

詐騙集團懂得一件事:當你來不及思考時,你就會選擇「順從」來降低壓力。

🔍 三問思考法:破解詐騙的萬用公式

只要有人突然要求你「轉帳、給帳號、給個資、點連結」時,請立刻問自己這三句話:

❶ 他是誰?為什麼找我?
你真的認識這個人嗎?這個LINE帳號是他平常用的嗎?
他聲稱來自機關,能不能提供員工編號與分機?

❷ 為什麼現在就要處理?這麼急合理嗎?
真正的官方流程會給你時間,甚至寄公文,不會要你「10分鐘內匯款」。

❸ 他為什麼不讓我掛電話/慢慢想?
只要對方極度催促、不准你中斷、不讓你詢問其他人,99%就是有鬼。只要你願意多問一層,詐騙者通常會開始支吾,甚至轉移話題或掛電話。

💬 詐騙LINE對話模擬:你看得出這是假對話嗎?

以下是一段來自真實詐騙群組的對話模擬,請你看看中間出現了幾個危險點:

2025詐騙手法大全|最常見的手法與防範對策,看破話術與保護自己
詐騙LINE模擬對話

🧠 拆解危險關鍵字:

  • 「合法監管」、「國泰金控」:仿冒官方名詞讓你誤以為安全
  • 「提供身分證字號、簡訊碼」:這正是盜用你帳號的第一步
  • 「一週翻倍、錯過就沒機會」:用誇張收益+限時壓力迫使你放棄判斷力

✋ 停下來,請做這三件事:

  1. 截圖:記下對話、帳號、發話時間,日後報警有用
  2. 上網查關鍵字+機構名:看看是否有其他人受害,通常都能找到相關經驗文
  3. 打165或找朋友討論:你一開口求證,詐騙就沒機會成功

AI詐騙時代來了!聲音模仿、Deepfake、視訊假筆錄全揭密

如果你還以為詐騙只是老掉牙的「中獎通知」或「假網購」,那你真的該小心了。現在的詐騙集團,已經全面升級成高科技犯罪集團,用上AI變聲、Deepfake臉部合成技術、假攝影棚背景視訊,讓你看起來「彷彿在和真正的警察、孩子、銀行人員對話」。這些不是未來的電影場景,而是2025年,真實在台灣上演的新世代詐騙手法

用AI技術假扮家人的手法

🎭 Deepfake聲音模仿詐騙:爸媽一通電話就信了

情境還原

媽媽接到電話,電話那頭哭著喊:「媽,是我,我出了車禍,撞到人…對方要錢和解!」聲音哽咽,語氣急促,背景還有警察在吼。媽媽立刻嚇壞了,想也沒想就去匯款。但事後媽媽再連絡你:「我根本沒出事啊!」才發現整通是假的。

技術關鍵點

詐騙集團使用AI語音合成軟體,只要有3~5秒的你講話錄音,就能模仿出你聲音。甚至能用演算法模仿哭腔、害怕、喘息音,結合劇本+背景音效+情緒操控,足以讓親人100%上鉤。

🎥 假警察視訊開筆錄:整套攝影棚都是騙局

情境還原

你接到自稱刑事局來電,說你帳戶被人盜用參與洗錢,現在要立刻「開立遠距筆錄」。他們傳來一組視訊連結,畫面中出現穿制服的警員、後方還有新聞常看到的警察局背板來偽裝警局現場。過程中,他們要求你打開銀行App,交出帳號密碼,並配合「資金監管流程」將存款轉出。

你可能會想:怎麼這麼像真的?
因為這些詐騙集團已經辦置好假攝影棚,利用租借制服、背景設計、直播系統,打造仿真的筆錄場景與角色分工,騙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進階。

為什麼這類詐騙這麼有效?

  1. 科技信任盲點:一般人對影像、聲音的視覺直覺有信任感,看到「畫面」就降低防備。
  2. 臨場壓迫感+劇情設計:假筆錄場景營造「你被調查」、需要立刻配合的心理壓力。
  3. AI模仿速度驚人:不用你講很多話,只要抓特地打給你的電話錄音或是過去在網路上的影片、語音訊息就足夠。

🛡️ 如何防範AI變聲與假視訊詐騙?

  1. 設立家庭安全暗號
    • 平時就跟爸媽、配偶、小孩約好一句只有你們知道的暗語。接到電話再熟悉也要說出暗號才能信。
  2. 有人要求你開鏡頭、給密碼、匯錢時,先掛掉、再查證
    • 真正的公務機關不會透過LINE、視訊要求你即時開戶或提供帳密。
  3. 政府單位處理帳戶問題不會視訊筆錄,更不會要求轉帳或交出密碼。
  4. 裝設反詐App與通訊管制工具
    • 如 Whoscall、165防詐小幫手等,可即時標記疑似詐騙來電與網址。

📢 真實社會案例

  • 2024年台中一對夫妻匯出180萬,就是因為接到「兒子車禍」AI假聲電話,並被引導進假警察視訊。
  • 高雄某大學生的媽媽,在LINE視訊中聽到「兒子」哭喊後立刻匯款20萬,結果孩子根本在學校上課。

如果你自認不是容易被騙的人,反而更要注意。因為現在的詐騙,已經不是看誰笨,而是誰沒料到科技已經進步到被拿來騙人。而且最容易被這類AI詐騙攻擊的,往往是你最在乎的家人。

詐騙防堵五步驟|超簡版全民防詐守則

再高明的詐騙,只要你有多一秒的判斷,就能少掉一次後悔。我們整理出五大防詐步驟,讓你或你身邊的人在接到任何可疑訊息、電話、連結時,都能有明確的SOP可以照做,不再只是感覺怪怪的但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不只是給長輩看的,而是給所有在當今社會所有人都必須看的。

① 保留證據第一步:截圖、錄音、通訊紀錄別急刪

收到詐騙簡訊、假警察來電、假LINE客服,第一件事不是反應,是記錄。
你要保留以下資訊:

  • 對方帳號或電話號碼
  • 對話紀錄完整截圖
  • 網址連結畫面(避免日後查不到)
  • 如果通話內容特別扯,甚至可以錄音保存

這些將成為報案的第一手資料,日後也能幫助警方追查來源。

② 打165:不要自己判斷,問專業最快最準

台灣的165全民防詐騙專線,是由警政署設立的全天候查詢平台。你只要把任何疑似詐騙的情境講給他聽,他們可以立刻幫你比對話術、確認是否為詐騙集團慣用手法

有APP、官網、電話三種方式可以使用,不會問你個資、不會要你轉帳,唯一不騙你的防詐專線

③ 查網址、查公司、查帳戶:別相信第一眼

現在的詐騙不只會用假網址、還會仿照政府單位或大型品牌的LOGO、介面,肉眼根本分不出來是真是假

舉個例子:

  • 真網站是:moe.gov.tw
  • 假網站是:moe-gov.tw(多一個連字符)

你應該這樣做:

165網站上可以反查看是不是詐騙
165網站上可以反查看是不是詐騙
  • 複製網址 → 用 Google 搜尋比對真實機構
  • LINE ID 查詢 → 看是否有官方認證(綠色盾牌或藍勾勾)
  • 銀行帳戶要求匯款 → 可上165反詐網站查詢,看帳戶是否有詐騙紀錄

④ 不要一個人決定,多問一個人就能避開陷阱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詐騙最怕的,就是你問別人意見。就像打疫苗要有「集體免疫」,防詐也要「社會集體知識」。所以:

  • 拿到可疑訊息先丟群組問一聲
  • 接到怪電話直接放擴音,讓身邊的人一起聽
  • 網路上看到很像真的事情,截圖丟給朋友討論

很多時候你自己覺得合理,其實只是對方控制了你思考的節奏。

⑤ 雙手機防詐+長輩手機也要裝App

你自己手機防詐做得好,長輩手機沒防護,還是會被騙。所以現在最建議的作法是:

  • 你自己裝好Whoscall(有來電辨識、詐騙簡訊過濾功能)
  • 幫爸媽也裝好,並把「未知號碼預設靜音」開啟
  • Google帳號、銀行帳戶通通開啟雙重驗證(2FA)

這樣雙重驗證就算詐騙拿到你密碼,也進不去你的帳戶。

這五個步驟看起來簡單,但一旦內化為習慣,就是你的防詐肌肉反射。也許你不會天天遇到詐騙,但只要一次有用,就足以抵掉一輩子的損失。

✨ 快速懶人記憶口訣

截圖不慌張、165來幫忙、查詢要馬上、群組來協防

被詐騙怎麼辦?報案流程與追回機會

很多人被詐騙後第一時間是「自責」,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你知道該怎麼做、怎麼救得回來嗎?如果你或家人不小心受害,請記得:時間就是關鍵,只要動作夠快,有些錢是有機會追回的!這邊告訴你被騙之後的正確SOP,從報案、凍結帳戶、提供資料到後續追蹤,給你一條清楚的救援路線圖。

⏰ Step 1|立刻撥打165或110報案

  • 若已經轉帳給對方、或登入不明網站給了帳號密碼,請立刻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110報警。
  • 說明情況時,請盡量提供:
    • 對方聯絡資訊(電話、LINE ID等)
    • 匯款帳戶號碼與金額
    • 發生時間與對話截圖
    • 使用的網站或APP畫面

時間愈快愈有機會凍結對方帳戶,延遲對方提領。

🧊 Step 2|申請帳戶凍結(要快!有黃金90分鐘)

根據警方與銀行聯手處理的流程,當你報案後,只要帳戶仍在可追蹤時間內(約90分鐘至數小時),有機會:

  • 阻止詐騙帳戶把錢轉走
  • 請銀行暫時凍結帳戶或延遲提領程序

你可主動向你轉出的銀行提出「協查與凍結詐騙帳戶」申請,並出示報案三聯單,多數銀行都有應對機制。

📝 Step 3|正式報案+製作筆錄

  • 到轄區警局,帶齊資料報案製作筆錄,並索取「報案三聯單」與案件編號。
  • 有時警方會請你提供:
    • 轉帳明細與畫面
    • LINE/FB對話截圖
    • 可疑電話錄音
    • 可疑網頁的連結與畫面

這些都是日後「凍結帳戶、聲請返還」的重要憑據。

📁 Step 4|聲請提存返還程序(凍結成功才有機會)

若你幸運讓對方的詐騙帳戶遭凍結,接下來要主動聲請返還,不能坐等錢自動回來。
程序如下:

  1. 憑警方報案紀錄、凍結通知向地方法院聲請「犯罪所得提存返還」
  2. 可能需檢附損失證明、身分證明、轉帳紀錄等文件
  3. 經法院審查屬實,才會核准返還給你

整體流程可能需時數月以上,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可以「聲請提存」

🔐 Step 5|修改密碼、關閉授權、防止二次被害

如果你有提供任何帳號密碼(如:網銀、FB、LINE、Google帳號等),務必:

  • 立刻更改密碼與關閉不明授權
  • 開啟雙重驗證(2FA),避免被冒用
  • 通知身邊朋友「我可能被盜帳號」,避免他人也中招

⚠️ 補充提醒:這些情況追回機率較低

  • 匯款後經過數日以上才報案
  • 匯款對象是「海外帳戶或虛擬幣地址」
  • 對方使用跳板帳號或「人頭帳戶」一層一層轉走
  • 網站為境外詐騙平台,沒有實體公司可追查

💡小案例:有人追回成功嗎?

有!根據警政署與部分銀行資料顯示:

  • 2023年有數百件成功攔阻詐騙案,追回金額數百萬
  • 有民眾「15分鐘內報案」成功凍結詐騙帳戶,全額退回
  • 某科技公司工程師被假客服騙轉30萬,因30分鐘內撥165報案,成功追回25萬

你越快反應,就越有機會救回。

誰最容易被騙?怎麼幫助他們?

你可能以為只有「長輩」才容易被騙,但實際上,詐騙早已根據不同族群與場景客製話術。長輩會被假警察電話騙,小資族會被LINE飆股騙,學生會掉進打工陷阱,失戀的人則可能遇上愛情投資詐騙。詐騙集團懂心理、玩套路,更懂哪種人最容易相信什麼。

👵 年長者(父母、爺奶一輩)|被冒充的最大受害群

常見詐騙方式:

  • 假冒子女車禍、被逮捕、欠債
  • 假檢警來電說帳戶涉案
  • 視訊假筆錄(結合AI變聲)

為何容易中招:

  • 對新科技不熟,不會分辨真偽
  • 害怕麻煩子女,遇到緊急狀況只想「先處理」
  • 遇到有穿制服的人員、機關公文會不敢懷疑

怎麼幫他們?

  • 設好「家庭暗號」,遇到緊急情境先核對
  • 幫爸媽手機裝 Whoscall
  • 每月與父母演練一次:「如果接到這樣電話,要怎麼辦?」

🎓 大學生與剛出社會青年|最常被「打工」、「投資」誘騙

常見詐騙方式:

  • 高薪打字兼差、短期工讀、拍照領現金
  • LINE社群飆股群組、AI投資詐騙App
  • 情感詐騙:透過交友軟體認識、誘導投資

為何容易中招:

  • 沒有太多社會經驗,自信但缺警覺
  • 對賺錢心切,想快速脫離貧困或打工生活
  • 覺得反詐資訊離自己很遠

怎麼幫助他們?

  • 校方推廣實戰案例、防詐社團演講
  • 教育LINE群組可能是詐騙入口
  • 教導他們Google關鍵字查真偽是基本功

💔母胎單身、失戀、喪偶、離婚、退休族|最怕被感情詐騙盯上

常見詐騙方式:

  • Tinder、IG搭訕,對方溫柔體貼,培養感情後誘導投資
  • 假國外軍官/醫師,說自己陷困境求金援
  • 半年後騙完消失,受害人不只破財,更傷心

為何容易中招:

  • 心靈空窗時,對於關心特別容易信任
  • 覺得「我沒朋友知道這段感情」,被封閉在詐騙對話中
  • 一旦捲入愛情幻覺,邏輯會被暫時關閉

怎麼幫助他們?

  • 提醒朋友:如果有新對象很快談錢=紅燈
  • 鼓勵分享對象LINE截圖給朋友看(很有幫助)
  • 請他們關注165或加入防詐社群,增強警覺

💼 小資族/上班族|生活壓力大,反而容易上當

常見詐騙方式:

  • LINE投資群組、老師報明牌
  • 領息平台、高報酬投資APP
  • 網路假購物、假補貼申請頁面

為何容易中招:

  • 想賺外快補貼生活、找財務突破口
  • 常在半夜操作交易、注意力薄弱
  • 疫情後收入不穩,對高報酬誘惑抗性低

怎麼幫助他們?

  • 推薦「穩定理財工具」取代暴利幻想
  • 教導:「任何保證獲利的,都不合法」
  • 建立「討論投資找人確認」的習慣(特別是伴侶之間)

👩‍👧 單親與主婦族群|居家孤立族群也會被鎖定

常見詐騙方式:

  • 網路交友詐騙
  • FB/LINE問卷調查→盜個資
  • 詢問手機簡訊、驗證碼→盜帳登入

為何容易中招:

  • 社交圈較窄,訊息來源單一
  • 容易陷入「熟悉帳號」的信任圈
  • 覺得網路上的東西沒這麼可怕

怎麼幫助他們?

  • 教他們防範手機簡訊驗證的「釣魚手法」
  • 鼓勵加入地方婦女防詐社團或LINE群組
  • 給予信任與陪伴,而非責備

🐾 飼主/動物愛好者|也有假「送養」「醫療募款」詐騙

常見詐騙方式:

  • 社團發文「貓咪送養急需安置,需付寄養金」
  • 假動保協會發起捐款、假冒獸醫院募資
  • 實際上是收錢後封鎖、圖片盜用

為何容易中招:

  • 對動物特別有愛心,容易同理對方狀況
  • 很少人懷疑「救動物」的事情會被詐騙
  • 行善心態容易成為情感勒索對象

怎麼幫助他們?

  • 鼓勵查證協會是否為合法立案
  • 捐款前先電話詢問、查銀行帳戶是否有紀錄
  • 支持轉向可信平台(如財團法人、透明平台)

詐騙集團怎麼找到你?

「我怎麼會被騙?我又沒參加抽獎,也沒上怪網站。」很多人在被詐騙聯絡時都會這麼說,但其實有可能你早就被他們盯上了,只是沒發現。我們從背後的「個資流通鏈」來理解,詐騙集團為什麼可以準確地叫出你的名字、知道你在哪間公司上班、甚至連你最近在哪買過東西都知道。

為什麼他們知道你叫什麼名字、手機號碼還在哪上班?

因為你曾經留過資料給「不安全的平台」,而那些資料被轉賣了。

常見的個資外洩來源包括:

  • 加入抽獎活動、投票活動的網站
    很多網路抽獎頁要求你留下姓名、電話、Email,甚至地址。這些平台並不一定會保護你的資料,甚至會將這些名單打包轉賣。
  • 不實購物網站(假電商)
    一些價格低到不合理的購物網站會收集你的下單資訊,然後消失,轉而將「有消費能力的名單」轉售給詐騙集團。
  • 社群網站留言、互動紀錄被蒐集
    你在FB社團問過租屋、留言提過理財,這些行為會被「爬蟲」記錄下來,形成你的行為標籤(例如:對投資感興趣、單身女性、租屋族等),非常容易成為精準詐騙的對象。
  • 手機App亂給權限
    有些免費App會要求存取你通訊錄、簡訊或剪貼簿,你一不小心按了允許,它就已經把你朋友的聯絡方式都抓走。

你的資料在黑市上怎麼被「標價販售」?

你可能沒想過,在暗網或地下市場,一份完整的個人資料是有價碼的,而且已經產業化

資料類型黑市價格(估)備註
一般消費者名單(含姓名電話)每筆 NT$5~15批量銷售為主
企業名單(含職稱、單位)每筆 NT$20~50有利B2B詐騙(例如:帳務詐騙)
有購物或理財行為的客戶每筆 NT$50~100精準詐騙族群
社群使用者帳密包每組 NT$100+可用於盜帳、冒名犯案
個資販售價格預估

這些資料會被不同詐騙集團買走,用於不同的詐騙劇本:假客服、假警察、假交友、假投資。

為什麼你會覺得「他們講的都是真的」?

因為他們有了你的「輪廓」,所以能說出讓你信任的細節。比如:

  • 「你是不是在A公司上班?」
  • 「你是不是上週買過某品牌商品?」
  • 「你是不是去年報名過XX講座?」

你會驚訝對方講的都對,於是自動降低戒心。但你不知道的是,這些只是你曾經「無意中」留下來的數位足跡

如何降低自己的個資暴露?

  1. 不上怪網站、不參加來源不明的抽獎或活動
  2. App只給必要權限(不給聯絡人、不給簡訊、不給剪貼簿)
  3. 不要使用同一組帳密登入多個平台
  4. 定期用Google搜尋自己的姓名+手機,看有沒有被資料外洩
  5. 不要在公開社群上留下個人身分資訊(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

真實案例警示

  • 一名男大學生因參加抽獎活動被騙入LINE投資群,最終損失新台幣26萬。
  • 台中一位媽媽接到詐騙電話,對方報出她小孩的名字和學校名,讓她完全相信對方是老師,最後騙走保證金。

你以為你很安全,因為你沒做什麼。但其實你早就不小心暴露在一片數位雷區中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現在就檢查一次自己的App授權、社群曝光、使用的帳密有沒有重複。

從現在起你該怎麼做?建立防詐行動力+保護家人

知道很多詐騙手法是一回事,真的行動起來防堵,才是最關鍵的一步。就像買保險不是等到意外才簽、做運動不是生病後才跑醫院,防詐這件事,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做。回到日常生活從手機、帳號、家庭對話三大面向,教你打造一個簡單、實用的防詐行動策略,不只保護自己,也能守住家人的安全。

一、從「手機安全設定」開始防詐第一步

每支手機,其實都可以多加一道保險。
請馬上檢查:

  • 兩階段驗證(2FA):Google、Facebook、LINE、銀行App 通通開啟
    多一道簡訊驗證或App通知,別人就算拿到你密碼也無法登入。
  • 陌生號碼靜音+辨識App:安裝 Whoscall,設定陌生電話靜音,避免誤接詐騙電話。
  • 簡訊與剪貼簿管理:不亂給App簡訊存取權限,尤其是銀行簡訊、驗證碼別被其他App讀走。
  • 刪掉不常用App、停用第三方登入:曾經用FB或Google帳號登入的陌生平台,早忘了也沒用,乾脆解除授權。

手機是你所有帳戶的總鑰匙,從這邊下手最有效。

二、日常帳號管理|讓你的資料不落入壞人手中

我們都習慣用相同密碼,但這樣一旦一個平台被駭,其他帳戶就像被開鎖一樣失守。從今天開始,請你:

  • 為網銀、LINE、雲端硬碟、社群帳號建立獨立密碼
  • 避免使用生日、電話號碼、QQ、1111、123之類的密碼(太容易被猜)
  • 建立一份「紙本密碼本」或使用密碼管理器(如密碼、Bitwarden、1Password)

另外,定期搜尋自己的名字+電話+Email,看看是否出現在某些資料外洩平台上,有的話記得馬上換密碼!

三、保護家人:從一次「家庭防詐演練」開始

防詐,不是自己知道就好。你要讓爸媽、伴侶、孩子也一起懂,這樣才是真的保全「一家人」。

你可以這樣做:

  • 和爸媽約個晚上,一起演練假警察打來的劇本:叫他們聽到「你帳戶涉案」就掛電話。
  • 讓孩子知道「免費抽獎」、「送手機」、「幫忙投票連結」這些是陷阱,不要隨便點。
  • 在家庭群組分享165的案例故事,一週一則,一起討論「你會不會信」。

這些比你想像中有效,因為一次聊天=一層保護膜。

四、社群時代的「防詐五不原則」

這裡整理一份簡單口訣,讓你掛在心上,甚至可以印下來貼在冰箱、辦公桌:

不點不明連結、不交出帳密、不單獨相信、不亂加群組、不怕問專家。

你不需要什麼科技專家背景,只要多一秒冷靜、願意求證,就已經遠遠超過九成被害者。騙無所不在,甚至比病毒還強,因為它不靠科技,而是靠「人的情緒」。但你只要願意開口問、肯花一分鐘查資料、記得撥個電話165,那你就是最強的防線。不需要很聰明、不需要記得所有詐騙名詞,只要記得:「先問問看,總不會錯。」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打好第一層防詐盾牌,讓你與家人都能在這個危險但可控的時代,不成為詐騙故事中的下一個主角。

如果曾經遇過、甚至正在經歷這些情境,也請你知道:你不是笨,這也不會丟臉。

相信別人,是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你之所以會上當,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你有情感、你願意相信。真正可怕的不是你受騙,而是你因此關上心門,不再相信這世界有好人。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受騙,或已經匯款,不要默默吞下。請立刻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報警或找值得信任的親友協助。很多人都是在說出口的那一刻,才真正終止了對方的詐騙流程,保住了自己與更多人的安全。

你值得被保護,也值得好好過日子。別讓詐騙集團偷走了你對自己的信任與價值。

詐騙常見問題Q&A

我真的中獎了嗎?抽獎簡訊是真的還是假的?

通常假的中獎通知會寫得讓人「不點會後悔」,內容常是你中了一台手機或大獎,然後附上連結,要求你馬上填資料或回傳證件照。但真實的中獎通知通常會有清楚的活動名稱、官網查詢管道,而且不會催促你在幾分鐘內完成,不會要求個資或轉帳。所以只要一看到有「立即行動+提供個資」的要求,那就可以直接判定是詐騙。

我不小心點到可疑連結了,會怎樣?有辦法補救嗎?

只點連結,通常不會馬上讓手機中毒或帳號被盜,但如果你在裡面輸入了帳號密碼,或是上傳了身份證照片,那就很危險了。你可以立刻先把那個網站關掉,再去檢查手機有沒有異常App或背景授權,然後記得盡快更改常用帳號的密碼,像是Google、Facebook、LINE、網銀等,並打開雙重驗證,增加一道安全鎖。

如果我真的轉帳了,還能追回來嗎?

有機會,但得看你反應得多快。當你意識到自己被詐騙,第一步就是立刻打165或110報案,說明整個事情發生的時間、對方的帳號、你轉了多少錢。接下來就要申請凍結對方帳戶,銀行會根據你的報案資料進行協查,只要對方還沒把錢轉走,就有機會保住。時間點真的關鍵,很多人因為第一時間不敢說、不敢報案,讓錢被洗走得乾乾淨淨。

為什麼詐騙帳戶永遠抓不完?銀行沒有在控管嗎?

其實詐騙帳戶的背後,是一條龐大的「人頭帳戶買賣鏈」。詐騙集團會找人賣帳戶,一個帳戶可以賣幾千到上萬,再拿去收錢用。即使銀行與金管會有在監控異常交易,但當人頭帳戶的量大到一個程度,根本防不勝防。所以如果有人叫你借帳戶給他用,千萬不要以為只是小事,這可能會讓你未來背上刑責。

哪種詐騙最容易讓人上當?我怎麼看得出來?

其實最容易讓人上鉤的詐騙,不是最誇張的那種,而是最會「演」的那種。像是LINE的投資老師群組、假冒警察辦案、網路愛情詐騙這類,都會鋪陳讓你慢慢相信。等你察覺時,已經進入他們的框架。這類詐騙會根據不同年齡與職業給不同套路,例如長輩常遇到假警察、年輕人則多陷入飆股投資或情感詐騙。

防詐騙App真的有用嗎?是不是裝了就安全?

裝App是有效的,但它的作用比較像「防禦第一線」。像 Whoscall 可以幫你標示詐騙電話。但重點還是你要有意識App不是防彈衣,它可以提醒你,但你還是得判斷要不要相信。不過有裝總比沒裝好,尤其是幫爸媽也一起安裝,很多誤信都是從他們那一代開始的。

密碼到底多重要?一直換真的有用嗎?

密碼絕對是你保護個資的最基本防線。很多人都會用一樣的密碼套用在所有平台,這樣只要其中一個平台資料外洩,你其他帳號就跟著全破。所以建議每個重要平台都要用不一樣的密碼,最好再加上大小寫+數字+特殊符號,而且記得啟用兩階段驗證,才是真的安全。

詐騙真的會鎖定我嗎?還是隨機的?

他們不只會鎖定你,還會研究你。現在的詐騙集團擁有大量個資資料來源,像是你填過問卷、參加抽獎、下過單的網站,這些都有可能外洩。他們會根據你的性別、年齡、消費行為、居住地,來寫一份「適合你」的詐騙腳本。所以千萬別以為你沒得罪誰就沒事,對他們來說,你只要是活躍在網路上的人,就可能是潛力名單。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