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見的未來》成真?2025/7/5預言末日背後的啟示

隨著2025年7月5日的日子逐漸逼近,一場來自日本漫畫家竜樹諒的「預知夢」再度在網路世界掀起熱議。她所著的《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描繪了海底爆炸、百公尺海嘯與新大陸隆起的驚人場景,更標記了災難發生的具體日期——7月5日,引起大量網友討論與憂心。

這場起源自漫畫的末日預言,究竟是靈異巧合、集體焦慮,還是另一場社群迷因現象?本篇文章將帶你從「竜樹諒的夢境」出發,盤點這場話題背後的預言原文、各界科學與民間反應,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全球注目的「夢中大災難」。

預言從何而來?揭開《我所看見的未來》的神祕起點

這場讓無數人緊盯 2025 年 7 月 5 日的災難預言,其實來自一位名叫竜樹諒的日本漫畫家,既非學術,亦非靈媒的創作者。她並不是什麼地震專家,而是一位自22歲開始習慣記錄夢境的普通人。起初這些只是一般的夢日記,後來被她轉化成圖文漫畫,並集結出版成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的作品。沒想到多年後,書中的一則預言竟然與 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高度吻合,讓她從默默無名一夕之間爆紅,被稱為「預知夢漫畫家」。

在這本書中,竜樹諒總共記錄了 15 則她在夢中見過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不少讓人雞皮疙瘩的巧合,是戴安娜王妃的死亡、新冠疫情爆發、甚至是阪神大地震。這些被認為命中的事件,使得她在網路上聲量水漲船高,也讓人開始認真看待她對於未來的警告。

而這次引發熱議的重點,就是她在新版漫畫中針對2025年7月5日所做出的預言。根據竜樹諒的說法,在1999年與2021年兩度夢見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海域發生爆炸,接著海底出現巨大裂縫並噴出岩漿,引發超過百公尺高的海嘯,日本三分之一領土被吞沒,甚至還有地殼隆起的新陸地,將台灣、香港、菲律賓串成一線。夢中還出現了兩條巨龍狀的影像,自太平洋上空飛往爆炸地點,場景充滿靈異色彩。

漫畫中畫面驚悚又具視覺衝擊,引起了極大的話題討論。更引人注意的是,她在2021年版本的書封上首次明確寫下「2025年7月5日」這一天,讓人對這場災難產生更強烈的危機意識。

竜樹諒本人回應「夢中災難」

根據漫畫家竜樹諒的最新說法,令人意外的是,儘管她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將 7月5日明確寫上封面,但她本人卻在最近的受訪與新作中「踩了煞車」,試圖讓整起事件回歸理性。

2025年6月,她親自發表聲明,表示夢境中的時間點,不一定就是事情發生的日期。她強調,在漫畫出版過程中,由於當時作業緊湊、溝通混亂,那個特定日期其實可能是由出版社編輯根據訪談內容整理後所加上的,並非她要強調的「絕對會發生」。她甚至直接指出:「我是根據過往經驗,覺得『可能會這樣吧?』」

此外,她也在近期推出了自傳新作《天使的遺言》,內容記錄了自己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歷程、靈異經驗與創作心路。雖然新書仍未撤回「7月災難」這一說法,但她的立場明顯轉為溫和與保留,更希望大家從這些夢境故事中學會的是「防災意識的提升」,而非陷入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她本人如何降溫,她的漫畫仍持續受到關注。《我所看見的未來》累積銷量已突破106萬冊,甚至還登上東京電車廣告,引發民眾在通勤途中也開始討論「那天到底會不會發生什麼事?」在日本的書店與網站,該書甚至一度賣到缺貨,可見這股預言熱潮的擴散之快、之深。

竜樹諒最後呼籲,「如果這些內容讓大家開始思考防災,那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這番話也讓人意識到,與其關注預言是否應驗,不如把焦點放回自己能做什麼、該怎麼面對真正可能發生的危機。

預言真的應驗過?這些被說「她說中了」的案例

竜樹諒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人物,並不僅僅因為她畫了一本充滿夢境與災難的漫畫,而是因為她的預言曾驚人命中幾件震撼全球的大事件。這也讓許多讀者開始認真看待她的話語,不再只當成漫畫作品,而是某種形式的未來提示。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她在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初版封面上,就直接寫下「2011年3月,大災難將發生」。結果,不到十二年後,東日本大地震(311)真的發生了,引發海嘯與福島核災,一連串悲劇震撼全球。這個準確到「月份」的預告,也讓原本沉寂的漫畫重新被翻出,成為事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

除了311地震,網路上許多熱議者也整理出其他她中過的中預言事件,包括:

  • 1995 年阪神淡路大地震:雖未明言地點,但夢中場景與日期相近。
  • 戴安娜王妃之死:書中描述一場車禍奪走美麗金髮女性生命。
  • 新冠疫情爆發:她夢中描繪世界陷入混亂,人人戴上面具的情景,後被解讀為對COVID-19的預兆。
  • 美國太空挑戰者號失事亞馬遜雨林大火等,也被部分粉絲視為她的夢境巧合。

雖然這些對照聽起來令人驚訝,但也引來不少質疑聲音。有人指出這些預言內容往往帶有高度象徵性與模糊描述,容易被事後解釋成命中。再加上有些事件的記錄與繪圖本身並無具體時間標示,讓人質疑是否有選擇性解讀或事後強行對號入座的情況。

無論你相信與否,這些被對上的事件確實讓更多人開始研究她的作品,並對2025年7月5日的預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些人選擇相信科學,有些人選擇相信靈性與夢境;但也有一群人選擇兼聽並做出自己的判斷。而這樣的現象,本身就是竜樹諒帶來的社會效應之一。

社群討論、取消行程、焦慮正在發酵

「2025年7月5日」這個日期在網路上不斷被提及,原本看似荒謬的漫畫預言,如今在台灣社群中逐漸從冷知識話題,變成一種擺盪於理性與擔憂之間的現實討論

不少台灣民眾已經開始針對這一天的行程作出謹慎的安排。社群平台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網友真誠地分享自己內心的糾結與選擇:

  • 「雖然知道是預言漫畫,但還是安排7/5在家,不出遠門比較保險。」
  • 「本來七月初要去日本,但家人看到這新聞後勸我延期,想了想還是改了機票。」
  • 「是真的會怕,這段時間開始查防災包跟避難地圖,反正準備著也沒壞處。」

在社群中,出現不少以7月5日該不該出門?為題的討論貼文。一部分人持懷疑態度,但也有不少人開始思考要不要事先儲備糧食、水、緊急聯絡資訊等避難準備。而媒體報導中也指出,部分旅行社接獲取消或改期的查詢。

雖然日本是這個預言的中心,但台灣人之所以如此關注,除了很常到日本旅遊之外,還因為竜樹諒的預言中,還提到可能連結台灣與香港、菲律賓地區,甚至有「新大陸隆起、淹沒沿海」等內容,自然會引起台灣社群更強烈的好奇與焦慮。

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會發生,但越來越多人選擇寧可信其有地準備。在這個資訊時代,光是被提及、被討論,就足以改變行為與選擇,而這就是預言真正發揮影響力的地方。

科學怎麼說?地震學者與地質專家的冷靜解析

雖然漫畫預言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也的確引發了不少人心中的疑問與擔憂,但從地球科學與地震學的角度來看,「7月5日的海底大災難」並不具備真實發生的條件。

菲律賓海板塊中央爆炸的可能性極低

竜樹諒在漫畫中描述到:「1999年與2021年的夢境都出現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海域發生爆炸,海底噴發岩漿、高達百公尺的海浪席捲沿岸,還有新陸地隆起,連接台灣、香港與菲律賓。」

這種劇情畫面雖然驚人,但根據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樣的劇烈地質活動,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他表示,菲律賓海板塊雖然受到環太平洋地震帶影響,是活躍區域之一,但「板塊中央通常是最穩定的區域」,地震與火山活動多半發生在邊界交界處,例如琉球海溝或日本外海等。

而漫畫中描述的「海底噴出岩漿、大地隆起、三分之一國土淹沒」等劇情,在地震學角度來看,必須發生規模9以上的大地震或隕石撞擊等級的衝擊才可能出現類似情況,而這類災難有其特殊徵兆,且目前地質監測系統並無任何異常跡象。

日本海底地震預警網:有異常會馬上知道

日本海底地震觀測網
日本海底地震觀測網

實際上,日本政府早已在東海、南海、太平洋沿線部署海底地震觀測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DONETDense Oceanfloor Network system for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目前在南海海槽周邊設有超過百座感測裝置。

這套系統可以即時偵測海底地震活動、板塊變動與海嘯生成的初期徵象。根據日本氣象廳目前的監測報告,截至六月底為止,並未觀測到異常能量累積或異常活動熱點,也沒有啟動預警程序。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有規模達9的大型地震即將來襲,科學界一定會在事前發出警訊,而非靠漫畫預言來提醒大家。

科普作家:防災應建立在常識與科學基礎上

曾任台大海洋所研究員、現為地震科普作家的潘昌志也在公開評論中指出:「竜樹諒的預言畫面感強烈、故事性足夠,但從地質角度看,存在許多不合理。」

他說明,即使是板塊邊界的活動,也很少發生隆起新陸地這種劇烈地形變化,而要在短時間內抬升大片地殼,更是不切實際。他也指出:「目前沒有任何可靠模型能預測如此具體的時間與規模的地震,更不用說是來自夢境。」

他強調:「預言可以當成警醒、啟發防災意識的契機,但真正的準備工作,還是得靠地震演練、應變計畫、避難教育與建築耐震規劃等科學方式來落實。」

世界末日預言史

竜樹諒的預言漫畫引發關注,並非人類第一次面對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訊息。在歷史上,我們其實一再走進又走出這種災難性預言的輪迴。有些是古老文本的詮釋,有些則來自科技焦慮,甚至只是一場跨文化的誤會,但無一不曾引發全球或地區性的集體情緒。

🔮 1999年7月:諾查丹瑪斯「空中大王」降臨

最經典的末日預言之一來自16世紀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在著作《百詩集》中寫下:

「1999年七月,空中大王將自天而降,使大地震撼,帶來恐怖之王……」

雖然詩句充滿象徵性,但在1999年時仍被許多人解讀為世界末日將至。當年全球媒體瘋狂報導,連台灣民間都出現祈福會、避難準備等行動。最終,這一天平安度過,但卻讓人們意識到一則模糊的預言,竟能煽動全球性不安

2012年12月21日:瑪雅曆結束日不是世界終點

瑪雅文明的曆法被許多西方解讀為時間走到2012年12月21日就結束,因此有「2012世界末日說」流傳超過十年之久。

當年,電影《2012》更將這個預言推上高潮,劇情中全球發生海嘯、地震、天崩地裂,末日避難船象徵人類文明的最後希望。現實中,網路搜尋、新聞討論、甚至出現「末日前派對」等文化現象。

結果12月21日來去無事,考古學家也出面澄清:其實那只是曆法週期一個時代的結束,像是瑪雅版的千禧年換頁,根本不是世界毀滅的意思。

Y2K千禧蟲危機:科技恐慌的另類預言

2000年元旦前夕,全球陷入一場名為「Y2K(Year 2000)千禧蟲」的科技預言危機。由於早期電腦系統使用兩位數紀年(如99表示1999年),擔心進入2000年後「00」會導致電腦誤判為1900年,進而造成金融、交通、能源系統崩潰。

許多政府與企業投入巨額資金更新程式,全球關注氣氛緊張,但2000年1月1日來臨後,只有少數小型錯誤發生,大規模災難並未出現。這場風暴提醒我們,有時人類恐懼的是可能性,而非事實本身。

為什麼人類總相信「世界快滅亡」?

從神秘學預言、宗教啟示到現代科技焦慮,末日論一直是人類文明的常駐主題。不論是瘟疫、天災、戰爭還是地殼異動,這些不確定性帶來的威脅,使我們本能地尋找解釋與預測機制。

災難預言能給予人們心裡有底的假象,即便並不準確,也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與控制感。對某些人而言,這是他們理解混亂世界的一種方式;對另一些人,則是發洩焦慮的出口。

而預言失準的結果,反而可能轉化為娛樂與迷因,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這讓我們看見:預言並非總為求證真假,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與社會現象。這也是許多神童、神婆被這個社會高度關注的由來。

預言為何會爆紅?心理學角度看答案

當一則來自漫畫的災難預言,不只登上新聞版面,還在社群瘋傳、引發買書潮與旅遊改變,那麼問題就不再是它會不會成真,而是「為什麼它能夠掀起這麼大的波瀾?」這背後,其實牽涉到心理學、媒體行為與人類集體潛意識的交互作用。

🧠 人類本能渴望掌握未來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不確定性厭惡」(uncertainty aversion)——意思是大腦天生排斥無法預測的事。我們會寧可相信一個不確定的消息,也不願面對真正的未知。這就是為什麼像「7月5日大地震」這樣具體日期的預言會讓人感到既害怕又想知道更多,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能性的心理避風港。

即便只是一場夢,一本漫畫,也能被解讀為暗示或徵兆,人們寧願過度解讀,也不想錯過任何可能保命的信號。

預言的敘事架構:夢境、靈異與災難最具吸引力

成功爆紅的預言,通常都有幾個共通點:

  1. 有畫面感的災難敘述(如海底爆炸、隆起新大陸)
  2. 神秘來源或啟示性角色(夢境、神明、外星訊號等)
  3. 曾經準過的記錄(如竜樹諒預言311地震)

這三個要素結合起來,會產生一種可能是真的心理拉力,讓人想要分享、轉貼,甚至加入討論。也因此,這種內容非常適合在社群網路上流傳,因為它讓人想說一句:「你有看過這個嗎?」——這正是現代迷因的核心傳播模式。

在社群中,預言成了一種參與式焦慮

預言爆紅不只是因為內容驚悚,而是它創造了一種參與式的焦慮感。網友們開始倒數、分享應對方式、製作圖文甚至發起問答,這些互動行為讓預言從單一敘述變成一種群體參與事件。

同時也有人真的開始囤水、查避難包、重新安排旅遊行程,證明這種資訊的影響不只停留在網路上,而會投射到現實行動

為什麼我們寧願信一場夢?

從科學角度來看,夢不能算是預測未來的工具,但從文化心理學角度來說,夢這種模糊的經驗,更容易成為人們心靈的投射面具

夢境既神秘又不受邏輯限制,當它跟真實事件意外吻合,就容易被放大成神蹟。這也是為什麼竜樹諒在20年後突然爆紅,因為她的漫畫剛好踩中311災難前的那句話:「大災難會在2011年3月」。

這種事後驗證所帶來的心理衝擊,遠比任何科學模型來得直接而深刻,也讓人更願意相信她後續的夢,即便她本人後來也澄清夢的日期≠發生日期。

不管有沒有7/5末日預言,防災意識才是重點

就算你再不相信預言,也無法否認:台灣真的就是一個高地震頻率的島嶼。從921到花蓮強震,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歷過太多驚心動魄的天搖地動。而在竜樹諒的夢境與各種社群熱議之後,若你心中也升起了一絲「那我是不是也該準備一下」的念頭——那就對了。

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會不會準」,而是我們有沒有為「萬一真的發生」做好準備。

家庭防災包怎麼準備?這些東西你有嗎?

家裡有沒有準備好一個已經打包好的應變包或避難包?這是最基本也最關鍵的備災步驟。防災包建議放置於玄關或房門口附近,方便在緊急逃難時快速拿走。內容可以包括:

  • 簡易醫藥品、OK繃、止痛藥
  • 手電筒、哨子、小型收音機
  • 飲用水(至少三天分量)與高熱量口糧(如餅乾、能量棒)
  • 充電電源與行動電源
  • 防寒毯、雨衣、備用衣物
  • 個人證件影本、小筆記本與筆
  • 女性用品、幼兒用品、寵物飼料(有需要者務必準備)

而近年也有推出懶人型防災包的單位,如台灣的黑熊學院、Simple Life、無印良品等品牌,提供已打包好的應變組合,非常適合第一次準備的新手使用。

最該重視的避難知識

很多人會覺得:地震我能跑得掉,怕的是海嘯。而事實上,海嘯一來的速度極快,往往不給人反應的時間,所以平時的認知與路線規劃就成了生死關鍵。

當你人在海邊、漁港、濱海景點,一旦發現地震強烈且難站穩或地震後突然退潮,就要立刻往內陸或高處逃,不要等政府廣播或警報。像花蓮、台東、宜蘭沿海地區,都有明確設置海嘯避難地圖與警示標誌,建議出遊前上網查詢或實地確認。

建築安全與室內防震:從小細節做起

你知道嗎?很多地震傷亡其實不是被壓死,而是被倒塌的家具、櫃子砸傷。日常中,只要你願意動手做些微調整,就能大幅提升生存率:

  • 替大型櫃子加裝L型鐵片鎖在牆上
  • 勿把重物或玻璃擺放於高處
  • 睡覺時盡量避開可能掉落物品的正下方
  • 製作一份家庭防災地圖,標記逃生出口與集合地點

如果住的是老公寓,也可以上網查詢是否符合「耐震評估標準」,並關注政府的危樓重建補助政策。

與其擔心日期,不如成為冷靜應對的自己

有沒有災難這種事,從來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即使7月5日什麼都沒發生,但你也因此準備好一包避難包、學會了災難撤離知識、提升了家庭的安全意識,那就已經是一次成功的預演。

竜樹諒自己也說:「我不想讓人恐慌,而是希望喚醒大家對安全的關注。」災難不必等預言才能提醒我們準備,而準備這件事,也從來不會太早。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夢與現實的界線有時模糊得讓人不安。竜樹諒的漫畫不是科學報告,但它卻精準擊中了我們內心對未知的恐懼與失控的未來的焦慮。不是因為她說中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太希望有什麼能讓我們早一步知道未來。

但其實,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抓緊預言,而是準備好自己。你可能正在擔心:「那如果7月5日真的有什麼事呢?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

你家裡有防災包嗎?知道海嘯來的時候往哪裡跑嗎?地震時第一時間的動作是什麼?手機沒訊號時怎麼聯絡家人?這些問題比起漫畫裡的巨龍、海底爆炸,更真實、也更重要。

✦ 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災難,但每個人都該準備好

如果你曾被嚇到、曾經信過預言,甚至已經開始準備避災,也千萬別覺得丟臉。這不是迷信,與其笑人家輕信預言,不如學學他們提前備好乾糧、手電筒與逃生圖,這樣才能真的有備無患。

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

  • 你有準備防災包嗎?
  • 你會因為這個預言改變旅行或生活計畫嗎?
  • 或者,你也曾夢見過讓你難忘的場景?

留言跟我們說說你的想法吧,希望災難永遠只是漫畫裡的劇情,而現實中的我們,每一天都平安。

Q&A 快問快答

7月5日真的會發生大地震嗎?

根據漫畫作者竜樹諒本人的最新回應,她早已澄清「夢中看到的場景,不等於災難會在那天發生」,並表示當時是出版社為了敘事完整,將具體日期編入書中。科學界也一再強調,目前並沒有任何徵兆顯示即將發生超級地震。也就是說,7月5日只是個日子,不必過度恐慌,但也正好提醒我們重視防災意識。

已經安排7月初去日本旅遊,會不會很危險?

目前包括日本氣象廳與各大旅遊平台都未發布任何異常警示。除非屆時有實際災情或官方預警,否則依然可以安心出遊。不過,建議可以事先下載一些防災App,熟悉避難所與安全路線,當作多一份準備。

《我所看見的未來》真的會預言成功嗎?

這本漫畫最廣為人知的「命中事件」是 311 大地震,書封上寫著「2011 年 3 月會有大災難」。此外書中也提及阪神地震、新冠疫情、戴安娜王妃之死等事件。不過這些夢境內容通常都是模糊片段,是否真正準確預言,見仁見智。

如果真的遇到強震或海嘯,要怎麼辦?

重點是要先有基本防災意識。如果你在海邊、低窪地區或旅遊景點,一旦感覺強烈搖晃,第一時間應往高處或內陸移動。此外,平時就應準備好緊急應變包與聯絡計畫,這才是真正能保命的方式。

大家為什麼這麼愛討論末日預言?

因為「未知」與「恐懼」本來就容易激起人類的想像力。再加上社群媒體的放大效應,讓這類內容迅速擴散。但就算是這樣的話題,也能帶來好的結果——它提醒了大家:該準備、該防災了。

我該準備防災包嗎?會不會太誇張?

一點都不誇張。地震、颱風、水災這些災害並不需要等預言才會發生。事實上,大多數的傷亡往往來自「沒有準備」這件事。準備防災包不等於你相信世界末日,而是你願意為自己與家人多一層保障。就算這次什麼都沒發生,未來也可能有用得上的時候。

我最近一直夢到地震,是不是也代表什麼?

當你閱讀大量與災難、地震、夢境有關的資訊後,腦中會自動重組這些畫面進入夢裡。心理學稱之為「日間殘留」現象。這種夢境不代表預兆,而是你正在關注的內容浮現在潛意識中。與其解夢,不如檢查一下家裡的逃生設備是否完整,反而更實在。

如果真的哪天發生災難,我該怎麼辦?

首先是冷靜。地震發生時立刻採取「趴下、掩護、穩住」動作,如果在海邊或低窪地區,地震後應盡快移動至高處。其次就是打開你早就準備好的防災包,確保有食物、飲水、照明與通訊方式。不要忘了,災難來臨時,手機網路可能不穩,事先與家人約定好集合地點與應對方式,才是真正的關鍵。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