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救災後工有人進ICU!疾管署:清理家園務必防護三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官方統計已釀成18死、121傷、6人失聯。災後,大量志工自發集結,扛著鏟子、穿著雨鞋趕往現場協助清淤,被網友暱稱為「鏟子超人」,然而在熱情之餘,近日卻陸續傳出志工出現發燒、喉嚨痛、腸胃不適等症狀,更有人因橫紋肌溶解症緊急送進加護病房,引發外界關注。

志工大軍湧入 災區出現「超人群像」

在教師節連假期間,花蓮災區出現壯觀的志工大軍,有人帶著鏟子;有人準備防水裝備;也有人負責供餐。這些被暱稱各種「超人志工」投入掃街、洗街與清淤工作,成為災後復原的重要力量,然而,高強度勞動與惡劣環境也開始對部分志工健康造成衝擊。

教師節連假光復集結許多鏟子超人
教師節連假光復集結許多鏟子超人

超人回家後頻喊病

在社群平台上,有志工發文詢問「有人去完花蓮鏟土回來發燒的嗎?」隨即引來不少回應,有志工說自己「待了四天三夜,返家後喉嚨痛、咳嗽、全身無力」,也有人反映「回來後狂拉肚子」、「發燒感冒,上班超痛苦」。

更嚴重的案例是一名 82年次的年輕志工,返家後因橫紋肌溶解症住進加護病房急救。醫界指出,橫紋肌溶解多與長時間高強度體力勞動、脫水或中暑有關,若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恐引發急性腎損傷。

全台各地志工湧入光復救災
全台各地志工湧入光復救災

防護不足增健康風險

部分志工指出,在現場常需要涉水、搬動泥土,環境炎熱又潮濕,加上休息時間不足,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也有人提到,災區飲食衛生不易掌控,有時食物保存不當或水源受污染,增加腸胃炎等風險。

因此,許多過來人呼籲「想當超人前,要先顧好自己的健康」,提醒志工務必配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觸污水或泥漿,並在返家後徹底清潔。

機械超人也挺進災區救援
機械超人也挺進災區救援

疾管署:落實防疫三保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提醒,災後環境因積水、污泥與廢棄物堆積,恐滋生病菌,增加 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腸胃炎 等傳染病風險。

疾管署呼籲當志工前要落實三保
疾管署呼籲當志工前要落實三保

疾管署強調,若志工或居民出現發燒、腹瀉、肌肉痛、黃疸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災後清理史」,以利醫師診斷。

這場花蓮的災難,展現了台灣社會互助的力量,也凸顯志工健康風險不可忽視,無論是負責哪一部分分工的志工超人,每位志工都是災後重建的重要力量,但唯有在保護自身健康的前提下,這份熱情才能持續,疾管署呼籲,參與清理工作的民眾務必落實「裝備、飲食、清潔」三保,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想了解更多社會系列?點這裡看更多→【讀點社會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