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屈公病防疫指南|症狀、治療方法、疫苗與登革熱差異詳解
屈公病(Chikungunya)這個原本在台灣較陌生的病毒,是因為近期中國廣東佛山爆發上萬例疫情而瞬間成為國際焦點。這種由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傳播的病毒,名字源自東非馬孔德語,意指「痛得彎腰」,形象描述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無法直立的姿態。
儘管屈公病的致死率不高(約 0.1%),但它帶來的高燒、皮疹與長期關節痛,可能讓患者在康復後數週甚至數月都無法正常生活。由於屈公病與登革熱在初期症狀相似,經常被混淆,如何快速辨別、及早治療與防範,成為防疫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台灣疾管署已針對高風險地區發布旅遊警示,提醒民眾出國務必落實防蚊措施。讀點將帶你全面了解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的差異、最新疫苗研發進展,以及社區防蚊策略成效,並透過Q&A解答常見疑問,幫助你在全球疫情升溫的時刻做好完整防護。
屈公病基礎介紹
屈公病(Chikungunya)是一種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透過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與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傳播。這兩種病媒蚊在台灣夏季常見,特別是在積水環境、都市住宅區和鄉村農地都有分布,活動高峰通常在清晨與傍晚。由於這類蚊種同時也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者,因此屈公病與登革熱經常被混淆。


病名的由來與歷史
「屈公病」這個名字來自非洲馬孔德語,意思是「痛得讓人彎腰」。它首次於1952 年在坦尚尼亞與莫三比克爆發,之後陸續在亞洲、非洲、印度洋島嶼與美洲多國流行。近年由於全球暖化與國際旅遊頻繁,病媒蚊分布範圍擴大,使得屈公病的傳播風險遍及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傳播途徑與潛伏期
屈公病並不會直接人傳人,而是必須透過被感染的蚊子叮咬才能傳播。當蚊子叮咬已帶病毒的病人後,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經過約10天的潛伏期後,再叮咬其他人便能傳染。人類感染後的潛伏期大約是2–12天,最常見為3–7天,發病多數突然且急性。
臨床症狀
屈公病的典型症狀包括:
- 突然高燒(可達 39°C 以上)
- 劇烈關節痛(尤其手腕、腳踝、手指、腳趾)
- 肌肉酸痛
- 頭痛與眼窩痛
- 全身倦怠、噁心或嘔吐
- 約半數患者會出現斑丘疹
雖然大部分病人在1週左右可自行痊癒,但部分患者會留下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關節疼痛與疲倦感。少數案例中,高齡者、新生兒或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可能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例如腦膜炎或腦炎。
致死率與影響
屈公病的致死率相對低,約為0.1%,遠低於登革出血熱,但因其帶來的長期關節痛與生活品質下降,對公共衛生仍有高度衝擊。在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大規模疫情會造成醫療系統壓力,增加工作與經濟損失。
台灣與國際疫情現況
台灣目前尚無本土案例,所有確診皆為境外移入,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與中國廣東等地。然而,台灣在夏季時具備病媒蚊繁殖條件,一旦病毒被帶入且發生社區叮咬傳播,就有可能出現本土流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今年全球屈公病疫情已擴散至美洲、非洲與亞洲多國,累計病例數突破25萬例,顯示其傳播速度與範圍仍在上升。
屈公病的全球流行趨勢與氣候變遷影響
屈公病最早在1952年於坦尚尼亞與莫桑比克被確認,其名稱來自馬孔德語 kungunyala,意為「彎腰駝背」,形容患者因關節痛而彎腰行走的姿態。雖然早期主要流行於非洲與亞洲部分地區,但近20年來,屈公病的地理分布顯著擴大,甚至在歐洲與美洲出現本地傳播案例。
全球流行歷程
- 1950–1980年代:疫情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與東南亞部分地區。
- 2005–2006年印度洋疫情:在留尼汪島爆發,短短一年感染逾27萬人,死亡率雖低,但造成嚴重醫療負擔。
- 2013年加勒比海大流行:首次在美洲確認本地傳播,隨後擴散至中南美多國。
- 2017年義大利與法國本地病例:顯示病媒蚊已在溫帶地區建立族群,夏季短暫爆發成為可能。
- 2020–2024年:WHO報告顯示,亞洲與非洲仍是主要流行區,但美洲病例持續增加,特別是巴西、哥倫比亞與阿根廷。
流行區域與高風險國家(2025 年 WHO 評估)
- 高風險地區:印度、印尼、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巴西、肯亞、尼日利亞
- 中風險地區:南歐(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部分沿海)、澳洲北部、墨西哥
- 低風險但需警戒地區:台灣、日本南部、美國佛羅里達與德州南部
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遷透過以下方式提高屈公病的流行風險:
- 氣溫上升:
- 蚊子的繁殖速度與病毒複製速率在26–29°C 最佳
- 暖冬讓病媒蚊在更多地區全年存活
- 降雨模式改變:
- 暴雨增加臨時積水,為蚊子提供孳生地
- 乾旱地區居民儲水增加,也可能無意間製造積水環境
- 病媒蚊北移與高地擴散:
- 過去只在熱帶出現的埃及斑蚊,已在南歐、美洲部分溫帶地區定居
- 在南美安地斯山區2000公尺以上的城市已檢測到病媒蚊蹤跡
對台灣的潛在威脅
- 氣候趨勢:台灣夏季高溫持續時間延長,降雨集中於豪雨期,颱風後更易出現積水。
- 輸入病例風險:由於台灣與東南亞往來頻繁,每年都有屈公病境外移入個案。
- 本地傳播可能:若病媒蚊密度高且有輸入病例,理論上可能觸發本地流行,尤其是在南部沿海地區。
未來 10 年趨勢預測
根據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2024年的氣候模型推估:
- 到2035年,屈公病高風險人口將增加1.3–1.5倍
- 南歐與美國南部的流行季將延長1–2個月
- 亞洲熱帶與副熱帶地區的病例高峰將更早出現,防疫時間壓縮
防範重點
- 提早啟動夏季前的防蚊工作,減少病媒密度
- 強化國際航線入境檢疫與旅遊防疫宣導
- 投資長期監測系統,結合氣候數據預測疫情熱點
屈公病和登革熱要怎麼區分?
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屈公病與登革熱常被混淆,因為它們共享相同的病媒蚊: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也都會引起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然而,兩者在病原、臨床特徵、併發症與後遺症上,其實有明顯差別,若能正確辨別,不僅有助醫師診斷,也能避免錯誤用藥。
屈公病 vs 登革熱|重點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 屈公病 關節痛顯著 | 登革熱 重症風險 |
---|---|---|
病原 | Togaviridae(披膜病毒科)、Alphavirus(甲病毒屬) | Flaviviridae(黃病毒科)、Flavivirus(黃病毒屬) |
病媒蚊 | 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 |
潛伏期 | 2–12 天(常見 4–8 天) | 4–7 天 |
主要症狀 | 高燒、劇烈關節痛、肌肉痠痛、頭痛、皮疹、倦怠 | 高燒、眼窩痛、肌肉痠痛、噁心、出血傾向 |
典型表現 | 關節腫脹、行走困難,可持續數週~數月 | 可能出現雙峰型發燒;出血點、牙齦出血較常見 |
併發症 | 慢性關節炎、少數神經學症狀(腦膜炎/腦炎) | 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症候群 |
致死率(概估) | 約 0.1%(低) | 約 1% 或更高(重症風險明顯) |
後遺症 | 長期關節痛常見,影響生活品質 | 多數痊癒後無長期關節後遺症 |
治療重點 | 對症支持療法、休息補水、對乙酰氨基酚止痛 | 對症支持、嚴密監測血小板與出血,避免阿斯匹靈/部分 NSAIDs |
臨床判讀小訣竅 | 「關節痛比發燒更困擾」→ 優先考慮屈公病 | 出血點+血小板急降 → 高度懷疑登革熱 |
病原體不同
- 屈公病: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屬於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屬(Alphavirus)。
- 登革熱: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
病原體差異意味著兩者的免疫反應與疫苗研發路徑完全不同,因此不會出現打了登革熱疫苗就能防屈公病的情況。
臨床症狀關鍵差異
- 屈公病的標誌性症狀是劇烈關節痛,甚至導致患者彎腰、行走困難;疼痛可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 登革熱則以眼窩痛、出血傾向與血小板下降聞名,嚴重時可能演變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症候群,致死率較高。
- 發燒型態也略有不同:屈公病的高燒常持續2–3天後緩解,而登革熱可能呈現雙峰型發燒(先退燒後再升高)。
後遺症與病程
- 屈公病:低致死率(約 0.1%),但慢性關節炎、關節腫脹常見。
- 登革熱:急性期致死率可高達 1%(重症更高),但痊癒後不太會留下長期關節痛。
治療策略差異
- 屈公病:無特效藥,以休息、補水與對症止痛為主,可用對乙酰氨基酚緩解疼痛,但需避免長期高劑量使用。
- 登革熱:同樣無特效藥,但需嚴格監測血小板與出血情況,避免使用會增加出血風險的藥物(如阿斯匹靈與 NSAIDs)。
為什麼容易混淆?
由於兩者的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非常類似,加上傳播季節重疊,患者往往需要透過實驗室檢測(RT-PCR 或血清抗體檢測)才能確診。這也是為什麼在疫情流行區域,醫療單位會同時檢驗兩種病毒,以免漏診。
臨床診斷小技巧
在缺乏檢測資源的情況下,醫師可透過以下特徵初步判斷:
- 若病人主訴關節痛比高燒更困擾,且疼痛持續時間長,較可能是屈公病。
- 若病人伴隨明顯出血點、牙齦出血、血小板急降,則需高度懷疑登革熱。
屈公病的診斷與臨床處理流程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的診斷在臨床上具有挑戰性,因其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熱高度重疊,特別是在流行地區同時存在多種蚊媒病毒的情況下。精準診斷不僅影響患者治療,也關係到疫情通報與防疫策略。

臨床診斷流程
診斷屈公病時,醫師通常依循以下步驟:
- 病史詢問
- 是否曾前往或居住於屈公病流行地區
- 發病前 2 週內是否有蚊蟲叮咬經驗
- 是否有接觸其他疑似病例
- 症狀評估
- 典型表現為急性高燒(>38.5°C)+劇烈關節痛(手腕、膝蓋、腳踝最常見)
- 常伴隨肌肉痛、頭痛、皮疹、倦怠
- 登革熱患者雖也有關節與肌肉痛,但眼窩痛與出血傾向更為突出
- 體格檢查
- 關節腫脹、活動受限
- 有時可見紅疹,尤其是軀幹與四肢
實驗室檢驗
確診屈公病需依賴特定檢驗:
- 分子檢測(RT-PCR)
- 發病前 5–7 天內檢測血液,可直接檢出病毒 RNA
- 靈敏度高,但需專業實驗室
- 血清學檢驗
- IgM 抗體:發病 4–5 天後出現,持續約 1–3 個月
- IgG 抗體:感染後期出現,代表既往感染
- 血液常規
- 屈公病:血小板多數正常或輕微下降
- 登革熱:血小板顯著下降,白血球減少更明顯
臨床處理與照護原則
目前屈公病沒有特效抗病毒藥,治療以對症支持為主:
- 退燒與止痛
- 首選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 避免阿斯匹靈與部分 NSAIDs,以免誤診登革熱時加重出血風險
- 休息與補充水分
- 大量飲水與適度電解質補充,減少脫水與疲倦感
- 慢性關節痛管理
- 物理治療(關節伸展、低強度運動)
- 局部熱敷或非藥物輔助治療(如護具支撐)
- 重症監測(雖罕見)
- 神經系統症狀(腦膜炎、腦炎)需立即住院觀察
- 孕婦與免疫抑制者需加強監測
康復期建議
部分患者在急性期過後,關節痛可持續數週至數月,影響生活品質。康復期應注意:
- 避免長時間負重
- 逐步恢復日常活動,避免關節過度使用
- 規律做關節活動度與肌力訓練,減少僵硬
公共衛生與通報
屈公病屬於多國的法定傳染病之一,一旦確診或高度懷疑,醫師需在規定時限內通報衛生單位,以利進行病媒調查與防疫行動。
屈公病疫苗研發進展
截至2025年,屈公病雖然流行範圍廣泛,但與登革熱一樣,並沒有全球普及的商用疫苗。不過近五年在疫苗研發上已有重大突破,多項候選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後期,部分甚至獲得批准在特定地區使用。
為何疫苗研發進展緩慢?
屈公病疫苗研發的挑戰主要來自:
- 病毒變異低但流行間歇性:雖然屈公病毒變異不如流感病毒頻繁,但疫情往往呈現數年一次的大流行,導致製藥公司在商業投入上較為保守。
- 疫苗市場不穩定:多數病例集中於低收入國家,疫苗研發的利潤有限,需要國際組織資助。
- 臨床試驗困難:要驗證疫苗有效性,需要在疫情活躍的地區進行大規模試驗,時機與地點不易配合。
目前主要疫苗研發平台
屈公病疫苗的研發策略與登革熱、茲卡等蚊媒病毒疫苗相似,主要包括:
- 減毒活病毒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減弱病毒致病力,免疫效果好,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謹慎使用。
- 病毒樣顆粒(VLP)疫苗:模擬病毒外殼結構但不含遺傳物質,安全性高,適合大規模接種。
- mRNA疫苗:與COVID-19疫苗平台類似,快速開發、可針對不同病毒株調整,但需冷鏈保存。
- 重組蛋白疫苗:利用細胞工廠製造病毒蛋白,誘發免疫反應,穩定性佳且製程成熟。
已知的臨床試驗與核准案例
- Valneva VLA1553(減毒活疫苗):
- 已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單劑即可產生98%的血清保護率,且維持至少6個月。
- 2023年獲得美國FDA優先審查資格,2024年於部分南美及加勒比海國家緊急核准使用,鎖定18–65歲族群。
- Bharat Biotech BBV87(全病毒滅活疫苗):
- 在印度進行第二期試驗,結果顯示安全性良好,但免疫反應略低於減毒活疫苗,需要加強劑。
- Moderna mRNA-1388:
- 仍在一期試驗階段,重點在於平台靈活性,可快速應對病毒株變化。
全球與台灣的疫苗策略
目前WHO建議,屈公病疫情高風險國家應優先部署疫苗,一旦有商用疫苗上市,應鎖定高暴露風險族群(醫護、長期駐外工作者、邊境檢疫人員)與慢性病患者。
台灣疾管署則表示,雖然目前本土風險低,但會持續追蹤國際疫苗進展,一旦疫情威脅升高,將啟動疫苗採購與緊急使用授權(EUA)評估。
未來挑戰與展望
屈公病疫苗的最大價值在於預防大流行與降低長期後遺症。隨著全球暖化加劇、病媒蚊活動範圍北移,屈公病可能在更多溫帶地區出現。未來疫苗研發的關鍵方向包括:
- 提升長期保護力(目標3–5年以上免疫)
- 降低冷鏈依賴,方便在偏遠地區推廣
- 推出多價疫苗,同時防範屈公病、登革熱、茲卡等多種蚊媒病毒
雖然屈公病疫苗尚未全面上市,但可以預期,隨著臨床數據累積,未來幾年內將有至少一款疫苗獲得國際廣泛核准,成為公共衛生防疫的重要工具。
社區防蚊防疫動員
屈公病、登革熱等蚊媒疾病的防治核心在於阻斷病媒蚊繁殖與人蚊接觸。由於目前尚無普及疫苗與特效藥,社區層級的防蚊措施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防疫手段。防蚊策略的成效取決於社區動員程度、持續性與執行細節,並非單靠一次性行動即可達成。

常見的社區防蚊措施
社區防蚊的策略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 環境清除:
- 清理積水容器(花盆底盤、廢輪胎、瓶罐、屋頂排水槽)
- 社區每週定期「巡、倒、清、刷」,減少蚊卵孵化機會
- 生物防治:
- 引入食蚊魚(如孔雀魚)到水池
- 利用生物菌種(如以色列芽孢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Bti)殺死蚊幼蟲
- 化學防治:
- 在疫情高峰期進行戶外空間噴藥(ULV 噴霧)
- 在積水處投放緩釋型殺幼蚊劑
國際案例成效
- 新加坡「全國防蚊行動」(NEA Dengue Prevention Programme):
- 結合社區志工、學校與企業,每週進行積水巡查
- 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回報積水點,並與地區政府協作清除
- 成果:2014–2020年間,每年登革熱高峰病例數下降30%–50%,同時也降低了屈公病的輸入型疫情規模
-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釋放計畫:
- 在市區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抑制病毒在蚊體內的繁殖
- 成果:登革熱病例下降約69%,茲卡與屈公病病例同時顯著減少
台灣的社區防蚊經驗
台灣防治登革熱已有多年經驗,常用模式包括:
- 社區里鄰巡查:由里幹事與志工每週挨家挨戶檢查積水點
- 與學校合作:將防蚊知識融入健康教育課程
- 媒體廣播:颱風過後立即進行防蚊宣導,避免豪雨後積水孳生蚊蟲
- 成效:在防疫動員高的縣市,病媒蚊指數(Breteau Index, BI值)能降低至5以下,大幅減少疫情爆發風險
防蚊策略的關鍵挑戰
即使策略完善,仍面臨幾個難題:
- 民眾持續參與度不足:多數人僅在疫情新聞熱時才重視防蚊
- 隱蔽積水點:如地下室泵房、廢棄空屋、工地積水,難以全面清除
- 化學防治耐藥性:過度依賴噴藥可能導致蚊子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
- 氣候變遷影響:暖冬與暴雨事件增加,延長蚊子繁殖季節
綜合成效評估
根據WHO與各國經驗,若能持續三年以上落實環境清除 + 生物防治 + 社區教育的三合一策略,社區蚊媒密度可下降50%–80%,疫情爆發機率顯著降低。在屈公病疫苗尚未普及前,這類社區自主防疫模式將是全球防控的重要基石。
旅遊防疫建議
屈公病在東南亞、南亞、非洲、美洲等熱帶與副熱帶地區都有流行,且部分國家疫情規模龐大。對於計畫前往這些地區的旅客,事先做好防蚊與健康管理,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出發前準備
- 查詢目的地疫情
- 可透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台灣疾管署或當地衛生單位網站,了解近期屈公病與登革熱疫情。
- 評估疫苗與健康狀況
- 雖然屈公病疫苗尚未全面上市,但若目的地可施打,建議高風險族群(醫護、長期駐外者、孕婦)事先諮詢醫師。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臟病)應確保病情穩定並備妥常用藥物。
- 準備防蚊用品清單
- 含DEET(20–30%)或picaridin的防蚊劑
- 淺色長袖長褲
- 蚊帳(尤其是非空調住宿)
- 便攜式防蚊片或蚊香(部分國家室內蚊患嚴重)
旅途中的防蚊方法
- 衣著選擇
- 穿著淺色、寬鬆、長袖長褲,可減少皮膚暴露面積。
- 防蚊劑使用時機
- 白天是埃及斑蚊最活躍時間,尤其在清晨與黃昏,必須補噴防蚊劑。
- 若同時使用防曬乳,先塗防曬,再噴防蚊劑。
- 住宿安全
- 優先選擇有空調與紗窗的房間
- 在床鋪上使用蚊帳,確保四邊密封
- 避免高風險環境
- 避免在樹蔭、積水區、垃圾堆附近逗留
- 颱風或豪雨過後的幾天特別要小心
特殊族群注意事項
- 孕婦:避免前往疫情嚴重地區,因病毒可經母嬰垂直傳染。若必須前往,務必全程防蚊並諮詢醫師。
- 兒童:選用適合年齡的防蚊產品(如低濃度DEET或picaridin)。
- 長者與慢性病患者:攜帶足夠藥物,並避免過度曝曬與疲勞。
回國後的健康監測
- 14天內觀察症狀
- 若出現發燒、關節痛、皮疹,應立即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 避免被蚊子叮咬
- 若返國後在發病期被本地病媒蚊叮咬,可能引發本地傳播。建議病程前幾天減少外出並使用防蚊措施。
屈公病防疫方向
屈公病雖然致死率低,但其急性高燒與劇烈關節痛對個人健康與社會經濟都造成不可忽視的衝擊。在疫苗尚未全面普及的當下,防治的關鍵仍在於社區動員、防蚊措施與早期診斷。
過去二十年的全球流行情況顯示,屈公病的傳播已不再侷限於熱帶國家,氣候變遷與國際旅遊的便利,使溫帶地區也面臨季節性流行的風險。對台灣而言,雖然本土傳播案例稀少,但輸入病例風險持續存在,任何一次防疫鬆懈都有可能造成疫情蔓延。
屈公病的防控有幾個值得期待的方向:
- 疫苗上市與普及:減毒活疫苗與mRNA平台的突破,為高風險族群帶來免疫保障的希望。
- 精準防疫技術:結合氣象預測、病媒監測與即時通報系統,提前啟動防蚊工作。
- 跨國合作:共享疫情數據與防治經驗,加速新技術在不同地區的應用。
防疫不僅是政府與醫療單位的責任,更需要每位民眾落實日常防蚊習慣。唯有全民參與,才能在下一波疫情到來前,將屈公病的威脅降到最低,守護自己與社區的健康。
屈公病相關常見Q&A
屈公病是什麼?
屈公病是一種由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特徵是急性高燒與劇烈關節痛。雖然致死率低,但關節痛可能持續數週至數月。
屈公病和登革熱怎麼分?
兩者症狀有重疊,但屈公病以關節腫脹與長期疼痛著稱,登革熱則更常見眼窩痛、出血傾向與血小板明顯下降。最準確的方法是檢驗(PCR、血清抗體)。
屈公病會人傳人嗎?
不會直接人傳人,必須經由病媒蚊叮咬才能傳播。不過孕婦可能在分娩時將病毒傳給嬰兒,這算是屬於少數特殊情況。
屈公病有感染過會免疫嗎?
目前研究顯示,感染一次後大多數人可獲得長期甚至終身免疫,不易再感染相同病毒株。
有沒有屈公病的疫苗?
截至2025年,尚無全球普及的商用疫苗,但已有減毒活疫苗(如 Valneva VLA1553)在部分國家核准使用,其他平台如mRNA與滅活疫苗仍在試驗中。
屈公病怎麼治療?
沒有特效藥,治療以對症下藥為主,包括退燒止痛、休息與補水,避免使用阿斯匹靈與部分NSAIDs以防萬一誤診登革熱而加重出血。
關節痛會痛多久?
急性期多在1–2週內緩解,但約有20–40%患者會持續數週至數月的慢性關節痛,建議配合物理治療與日常關節保護。
如何避免感染?
清除積水、穿著淺色長袖長褲、使用含DEET或picaridin的防蚊劑、安裝紗窗與蚊帳。
出國旅遊時該注意什麼?
出發前查詢當地疫情,準備防蚊用品,避免黃昏與清晨外出(蚊子最活躍時間),返國後 14 天內若出現發燒與關節痛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