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避難包全攻略:地震、颱風、戰爭都能應對的生存裝備教學

這篇文章會一步步教你怎麼準備避難包,從基本生存裝備,到女性用品、嬰兒物資、寵物飼料,甚至連戰爭情境下該加什麼裝備都幫你想好了。只要準備一次,能幫你在黃金72小時內爭取最大安全與希望。

過去我們以為只有日本人才會準備這種東西,但現在的台灣人,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一包到底有多重要。尤其是當你身邊有小孩、長輩、毛小孩,甚至你自己是女生,真的有很多細節不是一包泡麵就能解決的。

避難包是什麼?誰需要準備?

簡單來說就是在災難發生時,你可以立刻背著走、保命用的那一包東西。它裡面裝的不是生活用品,而是你能在72小時內活下來、撐到救援到來的基本生存物資。

這不是電影才會用到的東西,也不是只有軍人才需要準備。從花蓮地震莫拉克水災高雄氣爆,甚至是台海情勢升溫、軍事演習頻繁,我們都可以看見一件事:當突發狀況來臨,你連回家拿東西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背著包走

誰需要準備避難包?不是只有家庭主婦才需要

幾乎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避難包,但不同族群需要準備的重點會不太一樣:

  • 住都市大樓的人:如果電梯停了、瓦斯漏了,你需要能逃得快的逃生包。
  • 有小孩的家庭:小朋友的奶粉、尿布、常備藥,災難時找不到就糟了。
  • 女性/獨居者:生理用品、自我防衛工具不能少。
  • 養寵物的人:毛小孩不能吃泡麵,更沒辦法自己開水龍頭。
  • 住偏鄉地區的長輩:交通中斷、通訊斷線時,備援更關鍵。
  • 上班族/學生/外宿族:災難不挑時間發生,平時通勤路線也有可能成為斷點。

你可以想像:一場強震來了,手機沒訊號,超商大排長龍,提款機領不出錢,屋子裡水管破了、沒電沒瓦斯等等,這類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這時你會希望早就準備好一包「能撐三天」的東西帶在身邊。

這包不一定會天天用到,但只要用到一次,就會是你最慶幸曾經準備過的東西
而接下來,我們就會從「要準備幾種避難包」、「要裝什麼」、「女性與毛孩該注意什麼」、「甚至萬一中國真的開打怎麼辦」,一一說清楚講明白。讓你不只是「知道避難包」,而是真的開始準備屬於你的那一包安全感。

避難包不是只有一包?這三種避難包類型你都該知道!

三種避難包類型
三種避難包類型

想像你在家中吃晚餐時遇到大地震,一邊天花板落塵、一邊燈光閃爍,下一秒手機跳出前往避難所的通知。你有時間慢慢打包嗎?不可能。這時你會希望避難包早就放在玄關,拎了就能衝。

如果你剛好不在家,在車上或辦公室呢?如果沒馬上撤離,而是被困在住家附近好幾天呢?一個避難包,不可能解決所有情境。這就是為什麼,你可能需要不只一包,而是三種避難用途的避難包配置。

① 緊急逃生包

📍 擺放建議:玄關/門口附近最易取處
⏱️ 用途:災難發生瞬間快速逃離用

這是最小型、最輕量、最緊急的避難包。目的是讓你在數秒內就能背起來逃出大樓、避開火災、前往避難所。

🔹 內容物建議:

  • 容量建議:15–25公升左右(登山背包大小)
  • 重量控制:不超過你體重的 20%,盡量輕便好行動
  • 內容重點
    • 行動電源+充電線
    • 急救包、個人處方箋、口罩、手電筒
    • 錢包、證件影本、現金
    • 少量高熱量乾糧、礦泉水
    • 地圖、哨子、防災通訊小卡
    • 女性用品、衛生紙、小刀
  • 放置地點:玄關旁、床邊地板、固定位置(清楚標記)

應對這種像「地震」、「氣爆」、「火警」立刻得撤離的狀況,所以不能太大、太重,也不能埋在衣櫃深處找不到!

② 居家避難包

📍 擺放建議:家中靠牆角落/收納櫃
⏱️ 用途:無法撤離、需在家等待救援時使用

若地震或戰爭後交通中斷、暫時無法撤離,這一包就成了你住在殘屋的救命補給。它不一定要方便背出門,但內容要足夠維持3~7天的生存需求

🔹 內容物建議:

  • 容量建議:中型收納箱或大型野營箱
  • 內容重點
    • 大容量飲用水(3天每人至少6公升)
    • 足夠即食糧食(泡麵、罐頭)
    • 瓦斯爐/爐具/手搖發電機/手搖濾水器/LED燈具
    • 冬天保暖用品(毛毯)/多餘電池/電風扇(夏天)
    • 雨衣/大號垃圾袋(可當隔熱墊/雨布)
    • 收音機/報紙/充電器/防蚊燈/防身器材
    • 女生專用用品/尿布/濕紙巾等
  • 放置地點:客廳角落、陽台收納櫃、廚房地面、床下空間

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災後孤島生活包」,幫助你與家人安全度過前線還來不及救援的日子。

③ 車上避難包(Car Survival Kit)

📍 擺放建議:後車廂或駕駛座後方置物區
⏱️ 用途:交通封鎖、道路受困或遠地災變用

如果你有在開車或騎車通勤,千萬不要小看「車上也應該放一包」。災難不會挑你什麼時候出門,有時人卡在車上反而最無助。

🔹 內容物建議:

  • 內容重點
    • 保溫毯、小型礦泉水3瓶、即食糧(能量棒、餅乾)
    • 車用手機充電器、收音機、反光背心、LED信號燈、哨子
    • 簡易雨衣、一套換洗衣物+毛巾
    • 小型廁所包(如便攜馬桶袋)
    • 基本工具(瑞士刀、鋁箔墊、車用醫藥包)
  • 放置地點:後車廂/駕駛座下方/副駕座抽屜(依空間而定)

這一包專為通勤族、業務族與家庭出遊族設計。你永遠不知道哪天出門遇上封路、橋斷或地震後長時間滯留戶外。車內空間有限,但這一包能在你卡在高速公路、隧道、封鎖線時幫你多撐一夜甚至三天。

避難包準備≠只準備一個

類型對應場景放哪裡?
緊急逃生包地震、火警、氣爆玄關 or 床邊
居家避難包停電、封城、隔離客廳、儲藏櫃
車用備援包路上遇災、臨時卡住車上、後車廂

只要分配得當,一旦有事,不管你在家、在外、在車上,都不會兩手空空。

哪一種最重要?其實都重要,但這樣分配最務實:

族群/身份建議準備的避難包類型
上班族/學生①緊急逃生包
③車上避難包(若通勤開車)
家庭主婦/育兒家庭①緊急逃生包+② 居家避難包+毛孩用品
長輩/行動不便者② 居家避難包為主
必要時由家人協助攜帶
毛孩家庭所有包都需加入寵物相關物資
軍事敏感地區(如台北、金門)三包都該準備,並加入戰時裝備

避難包裝什麼?

當你逃出家門,到了避難所,一看:沒水、沒插座、沒飯吃,連手機訊號都不穩。現場一片混亂,每個人都在搶僅有的資源,你翻開背包,發現裡面不是零食而是能撐過三天的物資,你會多慶幸自己早就準備好了。

準備避難包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到底要裝些什麼?」別擔心,這裡教你用12個大類來思考,無論是地震、颱風、停電、戰爭,都能派上用場。避難包不是越重越好,而是越實用越關鍵。我們的原則是:裝得下「基本生存」+「關鍵資訊」+「快速應變」三大重點,幫你撐住前3天、爭取被救時間

① 飲水與保命食物:72小時的能量來源

可準備效期較長的保存水
可準備效期較長的保存水
  • 飲用水(最少每人1.5公升/天 × 3天)
    • 建議攜帶:500ml寶特瓶 × 3 或隨身濾水器一支(如LifeStraw)
    • 補充建議:加裝小包電解質粉或鹽糖包
    • 若帶嬰兒:奶粉、奶瓶、育兒用水也需分裝備妥
  • 高熱量、免加熱食品
    • 能量棒、常溫罐頭、牛肉乾、巧克力、餅乾、乾燥米飯包
    • 不建議帶泡麵(要水+加熱不方便)
    • 有小孩的話可多放幾包餅乾或果凍,易保存方便食用為主

🔸 建議:壓縮包裝、真空小袋最省空間,賞味期限至少半年以上。

② 照明與電力設備:黑暗中你要自己照亮路

  • 手電筒(頭戴式最佳)+備用電池
  • LED 燈條、小型營燈
  • 行動電源(至少1萬mAh以上且充飽電)+充電線
  • 若預算夠:手搖發電式電筒或收音機二合一款式最耐用

🔸 如果全區停電,用手機當手電筒不到半小時就沒電,這些設備能讓你不怕黑、不斷線。

③ 通訊與資訊裝置:外界的聲音是你安心的來源

  • 手搖式或電池式收音機(可接收政府廣播訊號)
  • 緊急聯絡人清單(紙本)+家庭避難集合地圖
  • 哨子(引起注意用)+反光布條
  • 備份手機(若有)與 SIM 卡、USB 小容量碟

🔸 沒有網路時,廣播是你唯一的消息來源,別太依賴智慧型設備。

④ 身分與財務證明:逃命也要能證明你是誰

  • 身分證/健保卡/駕照等影本(塑膠套保護)
  • 銀行存摺、醫療卡影本
  • 少量現金(百元為主、別太大面額,也要有硬幣)
  • 提款卡/電子票證備卡一張(離線仍可扣款)

🔸 備份身分證明,在受困時向救援單位、醫院、避難所登記時都可能用到。

⑤ 基礎醫療用品:雖然不是醫生,但要能簡單自救

  • OK蹦、紗布、透氣膠帶
  • 碘酒棉片、消毒酒精小瓶裝
  • 口罩、退熱貼
  • 常用處方藥(高血壓、糖尿病、氣喘者務必備妥)
  • 普通感冒藥、止痛藥、腸胃藥、過敏藥、小剪刀、防蚊藥膏

🔸 重點不是包裝精美,而是一碰傷能處理、一不舒服能穩住。

⑥ 個人清潔與衛生:災難中維持基本乾淨,也是一種保命

  • 酒精濕紙巾、乾洗手液
  • 女性用品(衛生棉、棉條、布棉)、內褲備品
  • 折疊牙刷牙膏、毛巾、口罩(PM2.5等級佳)

🔸 髒亂是疾病的溫床,避難所傳染病風險高,保持乾淨是一道防線。

⑦ 保暖與替換衣物:夜裡冷到發抖時你才知道它的重要

  • 保暖內衣褲、襪子、帽子、圍巾、披肩
  • 可以善用免洗產品(免洗內褲、免洗襪)
  • 太空毯(體積小、保溫強)、雨衣(風雨皆用)
  • 若空間許可:攜帶防寒手套與套鞋

🔸 台灣日夜溫差大,濕冷更耗體力,這些裝備能幫你保住體溫與睡眠品質。

⑧ 工具類裝備:危急時刻的萬用解法

  • 瑞士刀、多功能鉗具、小鋁盆、小鋼絲繩
  • 膠帶(萬能工具)、小型打火機、防身噴霧、手搖發電筒
  • 固定式摺疊水袋、收納袋、密封夾鏈袋

🔸 工具備著,在困境中都是萬能的。

⑨ 簡易炊具與餐具:吃飯也能撫慰人心

  • 摺疊式餐具、環保杯
  • 簡易瓦斯罐+登山小爐具
  • 小鍋/耐熱碗(可煮可裝)

🔸 若是露營風格備包,建議直接搭配野營炊具更彈性。

⑩ 文件與筆記工具:災後不一定用手機打字

  • 筆記本、小原子筆
  • 災害應變手冊、避難所地圖、印有緊急廣播頻率的備忘卡
  • 手抄重要電話/醫療紀錄/藥物服用說明

🔸 寫下來比記在手機裡實在,尤其在壓力與驚慌下,萬一手機沒電更驚慌。

⑪ 情緒安撫與個人信仰小物:支撐的不只是體力

  • 家人合照/毛孩照片
  • 小聖物/護身符/祈福手環
  • 小玩偶/安神噴霧
  • 小型書籍或喜歡的隨身物(一本書、卡片等)

🔸 情緒安穩=行動效率提升,情緒支撐有時比食物更重要

⑫ 寵物專區備品(如你是毛孩家長)

  • 飼料3天份+可折疊碗、牽繩、疫苗影本
  • 排泄處理(貓砂/尿布/便袋)
  • 輕便運輸籠或背包(貓用可折式包)

🔸 很多避難所不讓寵物進入,自己準備是你對毛孩的承諾。

特殊專屬避難需求:需要的真的比你想的多

我們常說「避難要公平」,但現實是:災難不等人,能不能好好避難,取決於妳有沒有自己準備。

有可能你到了避難所,現場一堆人,幾乎沒有私密空間,你翻開背包找生理用品,結果什麼都沒有,一旁邊還有人在咳嗽,洗手間大排長龍,身體不舒服卻沒藥吃。如果你是家長,還得照顧小孩、餵奶、換尿布,根本沒有空喘氣。

這不是誇張,而是避難所裡真實會發生的場景。這就是為什麼特殊避難裝備一定要帶好。

🩸 生理期用品:不能少、也不能尷尬

  • 衛生棉、棉條、布棉各至少3日份
  • 清潔型濕紙巾、拋棄式內褲、備用內衣
  • 鎮痛藥(針對經痛備用)、溫敷包(可貼式)

🔸 你無法保證生理期不會在災難時來,但你可以保證自己有準備。

🛡️ 自我防衛與私密保護:避難不是完全安全,做好自保才是關鍵

  • 小型防狼噴霧或警報器
  • 防走光衣物(長裙、罩衫)、大條毛巾可遮身體
  • 繩子或小掛鉤可簡易拉出個人空間
  • 若避難所擁擠:耳塞+眼罩幫助入睡

🔸 災後空間壓迫、性騷擾風險上升,身體安全和心理安全一樣重要。

👩‍👧 照顧者的備品

  • 嬰兒奶粉、奶瓶、保溫瓶、消毒巾
  • 尿布、濕紙巾、防蚊貼、嬰兒包巾
  • 老人藥物備品、軟食乾糧、看護墊/成人尿布(必要時)

🔸 一位家庭的避難包,不只是自己能活下來,而是讓家人也能撐下來。

💊 醫療與特殊處方:自己的健康自己最懂

  • 私人處方藥(如避孕藥、荷爾蒙調節藥)
  • 私密處清潔與止癢藥(乳酸菌凝膠、藥膏)
  • 哮喘/子宮內膜症/PCOS 等症狀常備藥物
  • 痛經/貧血女性建議額外補充電解水+鐵質食品(如牛肉乾、補充片)

🔸 避難所裡很少有專為女性設計的醫療空間,自我備藥是唯一穩定來源。

毛小孩也要避難!寵物避難指南讓你不留牠一人

當背著避難包衝出家門,回頭卻看到毛小孩無助地站在客廳裡,耳朵貼著地板發抖、眼神四處找你。牠不會說話,但你知道,牠也很害怕。給所有把毛孩當家人的你:別讓災難發生時,你只能帶著遺憾離開牠。

🐶 台灣的避難環境,對寵物真的不友善

多數的避難所設計都只針對「人類」,寵物常被拒絕進入,或被迫放在戶外臨時收容。如果你沒準備好,牠就只能忍餓、受凍,甚至走失、被拋棄。你可以提早幫牠準備一包寵物避難包,讓牠在災難中也有尊嚴地活下來。

🐾 寵物避難包應該包含什麼?狗貓共通裝備來了

✅ 基本生存物資(3~5天)

  • 飼料小包裝(真空包最佳)+備用乾糧
  • 乾淨飲水(可共用主人的水瓶)+摺疊碗
  • 牽繩、胸背帶、項圈(備份一套,避免災後走失)

🔸 建議將食物分成「每日份量包」,災後混亂時不用計量。

✅ 健康與識別資料

  • 預防針證明影本、晶片號碼影本
  • 照片一張(萬一走失方便張貼協尋)
  • 常備藥物(如過敏、癲癇、腸胃藥)

🔸 可以在碗或胸背上貼小標籤,寫上姓名+主人的聯絡資訊。

✅ 簡易清潔與排泄工具

  • 排便袋、貓砂少量(可用碎報紙替代)
  • 寵物尿布/寵物便盆(攜帶型)
  • 濕紙巾、簡易毛巾

🔸 災後環境不穩,排泄需求不能等,這部分對牠們來說非常關鍵。

✅ 安撫與心理支持

  • 牠熟悉的玩具、睡毯、主人的T恤(有氣味能穩定情緒)
  • 零食條、潔牙棒等讓牠分心的小點心

🔸 寵物也會焦慮,熟悉的氣味與節奏能幫助牠度過混亂時刻。

🐕 大型犬怎麼辦?🐈貓咪又不能牽著走?

對於大型犬或行動困難的貓咪,你可以事先準備:

  • 摺疊運輸籠(可當臨時避難窩)
  • 背負式寵物包(能讓你背著走)
  • 車用寵物安全帶(若是開車避難)

🔸 如果你住高樓或無電梯,務必事先演練抱牠、背牠撤離的動線與方法

🐾 寵物也有災前訓練可做

別等災難來了才第一次讓牠進背包、穿胸背。你可以平常就:

  • 慢慢習慣運輸籠(當成牠的小窩)
  • 用零食引導牠習慣你說撤離時的語氣與動作
  • 模擬關燈、關門、警報聲等災難情境下的撤離流程

🔸 你準備好了,牠也會更有安全感。

避難去哪裡?你該知道的政府指定避難所與私人撤離備案

我們常說要準備避難包,但很多人忽略一件事,包包背出門之後,要去哪裡?電影裡的主角總有地方能住,現實中的你我,卻可能站在馬路邊,打開手機找不到訊號,眼前學校操場早就滿了,連帳棚都沒得搶。

🏫 政府指定避難所是什麼?真的能住嗎?

根據內政部資料,全台各縣市皆有指定災害避難所,常見地點包括:

  • 國中小學校(操場或體育館)
  • 鄉公所/活動中心/公有停車場
  • 社區發展中心或大型體育場

避難所開設標準,依災情由地方政府判定,不是每一次災難都會開,有開也不代表有床、有熱食、有廁所。
而且大多避難所僅收容「人類」,寵物不一定能進、女性私密空間不足、更別說生理用品可能供不應求。

🔸 所以你不能只知道地點在哪,而是要提前實地走過、拍照記下、甚至跟家人講好災難時的集合點。

📍 怎麼查自己家的附近避難所?

  • 內政部消防署「全民防災e點通
    • 可輸入住址查附近避難所位置
    • 可離線查看避難所、急救站、消防隊

🔸 要先實地走過,不然地圖看起來近,走路卻要翻山越嶺,緊急時根本不實用。

如果避難所不能住,那我要去哪?

以下是你應該提前思考與規劃的私人備案(Plan B)

✅ 備案一:親友家(跨區移動點)

  • 評估哪位親戚朋友家交通最方便、安全穩定(如南部災情較輕時移動過去)
  • 協調彼此互為「避難配對戶」,遇災可互助

✅ 備案二:車上避難

  • 若你有汽車,可視情況於空曠安全處當做臨時車宿
  • 車內需常備水、食物、電源、被毯,並注意排氣安全

✅ 備案三:民宿、寺廟或社區自主收容點

  • 有些在地寺廟或大型民宿會在災時提供臨時棲身空間
  • 建議提前搜尋鄰近區域是否有可聯繫之處,並列為備用點

✅ 備案四:學校/公有空地自組帳棚

  • 若有帳篷與露營經驗,避難初期可於允許地點自組小型避難空間
  • 須注意政府規定與社會安全秩序(切勿擅自佔用空地)

📌 小提醒:避難地點≠永久收容

政府避難所多為「臨時棲身 1~3 天」的過渡空間,不會提供長期住宿與照護。
你需要思考:三天後我去哪裡?是否有親戚家?要不要南下?是否準備好替代住所?

想清楚背著包要去哪裡,就像買保險不只問理賠,更該問「我死了誰來照顧我家人」。

避難包怎麼打包最有效?分層法+背包挑選技巧公開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想過:「我有買行動電源、有放食物、有備口罩,應該就算準備好了吧?」
結果真的地震來,東西亂塞、找不到、包又重得要命,拎著逃命一公里就喘到不行。避難包不是只靠買齊就夠,打包方式也是相當講究的一門學問。

🎒 先決定背包類型:登山包比行李箱更實用

避難包最重要的條件是:背得動、走得遠、拿得快。

✅ 建議選擇:

  • 容量:35~45公升中型登山背包
    • 足夠裝進3天必備物資又不會過重
  • 背負系統良好:有胸扣+腰帶
    • 減壓效果佳,背起來更穩定
  • 多夾層設計+側邊水瓶袋
    • 分區收納更清楚,拿東西不用翻天覆地
  • 防潑水或附防雨罩
    • 災後天氣不穩,保持乾燥很重要

🔸 千萬別用旅行用行李箱、手提袋,災難現場你需要雙手自由,不是一邊拉箱子跑。

🧩 分層打包法:上中下、內外層都有學問

背包不是亂塞,正確的分層法能幫你在慌亂中 3 秒找到最關鍵的東西。

🟩 上層(最容易拿取區域)

  • 手電筒
  • 哨子
  • 行動電源+充電線
  • 常用藥物、口罩
  • 身分證影本、現金袋

🔸 模擬情境:半夜地震,停電,一伸手就能拿燈和手機電,就是上層配置的價值。

🟨 中層(主要物資儲藏)

  • 糧食、水袋/瓶
  • 衣物、毛毯、濕紙巾
  • 醫療用品、女性衛生用品
  • 筆記本+筆、小收音機

🔸 包體最穩定區,適合放重心穩定、非立即拿取的裝備。

🟦 下層(備用或壓底物)

  • 備用衣物、鞋子
  • 多餘乾糧、次要工具(如繩索、雨衣)
  • 折疊水袋、小鍋具

🔸 保持下層為柔軟物品,避免走動時撞擊背部。

🧷 外側小袋(快速可取)

  • 垃圾袋、口罩、濕巾包
  • 小零食、口香糖(緩解緊張)
  • 女性用品(依個人需求調整)

🔸 特別提醒:外袋不要放太重的東西,避免重心不穩!

🧳 打包順序小技巧

  1. 先列出所有裝備,不要邊收邊想
  2. 按照「3天必要→附加需求→可捨棄品」分類
  3. 模擬緊急狀況:你能在黑暗中,10秒內拿出電源或藥嗎?
  4. 打包完請背上試走10分鐘,重心不穩或太重就要調整

🔸 避難包能背、能撐、能撐久才是王道。

🛍️ 其他背包配件建議

  • 防水夾鏈袋(收納證件、紙本資料)
  • 網袋/收納袋(分類食物/藥品)
  • 登山背包雨罩/防塵袋
  • 毛孩專用小背包(可綁在牠身上背飼料)

整理小技巧

1.用「密封袋/夾鏈袋/透明袋」獨立分類
2.重的物品放背包靠近背部/底部,輕的放上層方便拿
3.常用物如哨子、手電筒、口罩,掛在包外最方便

常見避難誤區與錯誤觀念:這些迷思你中了幾個?

你是不是也想過——「我家樓層高,應該很安全吧?」「我有買保險就好了」、「有手機可以導航,不用怕找不到避難所」。但當真的遇上災難時,錯誤的直覺可能讓人陷入更危險的處境。準備避難包,不只是買東西,更要修正觀念。

❌ 迷思一:家住高樓比較安全,不用急著撤離

高樓雖然不容易淹水,但地震、火災、封電封水時卻是最不便逃生的地方。
電梯常停擺、水塔沒水、樓梯間堆雜物,全都是隱藏風險。

正確觀念
即使家裡平常舒適,一旦有撤離警報,務必評估逃生路線與時間。越早撤,越不被困。

❌ 迷思二:等政府通知再跑就好了

災難發生初期,官方資訊可能延遲,避難所尚未開設,你等不到指示就可能錯過黃金逃命時間。

正確觀念
事前自己查好避難點、集合地點,有警報就自動啟動撤離計畫。行動勝過等待。

❌ 迷思三:用手機導航就找得到避難所

災後斷電斷訊,GPS失準、地圖跑不動都是常見情況。避難所現場可能轉移也來不及更新。

正確觀念
事先列印紙本地圖,或把離家最近3個避難點路線記熟。災難時不能只靠手機。

❌ 迷思四:我家人夠強壯,不需要準備什麼

不是每次都是地震,有時是戰爭、疫情、天災連環爆。體力好不代表能解決沒水、沒電、沒糧的狀況。

正確觀念
避難包不只是給體弱者,更是給想在不靠別人時也能自保的人。

❌ 迷思五:我有投保火險/地震險,不用怕

保險只能事後賠償,不能幫你在災難來時活下來。保險金救不了你當下的命和生活。

正確觀念
保險是備案,避難包是命案。兩者都要有、但準備避難優先。

❌ 迷思六:寵物會自己求生,不需要準備牠的包

錯!大多數寵物遇災只會嚇到躲起來或原地等待主人,根本不會逃。斷糧後的壓力更可能讓牠們生病或走失。

正確觀念
寵物避難包必須與人類同步準備,牠們是你的家人,也是你的責任。

❌ 迷思七:等有時間再慢慢準備

這句話,災難來時最常變成:「早知道就準備好了……」但為時已晚。

正確觀念
準備永遠是今天最好,明天可能來不及。別等到新聞上出現你家附近才想動手。

一年一次防災演練,讓你熟能生巧不慌亂

你是否也曾在電視上看到演練畫面,覺得那只是小學生排排站的活動?
但當真正的災難來臨,能冷靜衝出家門、準確找到家人、迅速到避難點的人,通常都做過最基本的事前演練。準備避難包只是開始,用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 為什麼要做防災演練?模擬一次,就少一分慌張

逃難和運動一樣,不熟練會手忙腳亂,熟悉了才不會錯失黃金3分鐘。
演練的重點不是完美,而是發現問題:包太重、找不到鑰匙、家人不在家,都是值得改進的地方。

📅 建議頻率與安排時機

  • 每年至少 1 次家庭全面演練(最好選在 9 月防災月)
  • 半年一次的避難包檢查(查看保存期限/電池電量)
  • 颱風季/地震後自主確認裝備與通訊狀況

🗺️ 演練要做哪些事情?別只是演演看

✅ 第一階段:警報響起,開始撤離計時

  • 手機模擬地震速報或戰爭空襲警報
  • 家人聽到後「各自」帶著避難包,3分鐘內在家門口集合

✅ 第二階段:模擬家庭分工與離家動線

  • 指派1人拿水電瓦斯開關總檢查(並關閉)
  • 指派1人顧小孩與毛孩、快速抱出或拎出
  • 模擬走樓梯(不搭電梯)到指定集合點
  • 中途假設電燈全滅、煙霧瀰漫或有人走失,進行應變反應

✅ 第三階段:避難所動線&第二備案檢視

  • 持紙本地圖模擬從家中走至最近避難所
  • 無法進避難所時,演練轉往「私人備案點」(如親戚家)
  • 模擬與家人斷訊情境,是否知道集合點?有備份通訊方式?

🔸 演練過程中可設計「中斷任務」──如鞋壞了、手機沒電、雨突然下,強化危機反應能力。

🧑‍🤝‍🧑 家人/室友/鄰里都該有角色與默契

  • 誰負責帶重要證件/誰拎毛小孩/誰顧孩子
  • 爸媽上班不在家,孩子知道去哪裡找人嗎?
  • 室友彼此知不知道彼此的避難包放哪裡?

🔸 防災不是一個人的事,有共識的家庭更有生存韌性。

📌 防災演練後該做的事

  • 檢討時間與流程哪裡卡住
  • 補齊不足物資(如壞掉的電池、過期的糧食)
  • 更新緊急聯絡人名單與集合點位置
  • 把新資料或改善方案記在避難手冊/小本裡

市面上值得關注的防災包品牌與選擇

黑熊學院「防災必BEAR盒 Light版」

  • 專為第一次準備避難包的民眾設計,含護目鏡、手套、濾水器、高音哨、鋁箔毯等 7 項基本救援裝備
  • 價格台幣 1,380 元,熱度高,一度瞬間售罄。

小北百貨 緊急避難包

  • 價格親民(約台幣 299–499 元),內含雨衣、哨子、手電筒、繃帶、瑞士刀、防災手冊等基本救援品
  • AIT呼籲民眾備妥避難包,小北百貨防災包一周銷量激增 6 倍

無印良品 專業版緊急避難包

  • 外型極簡、內容齊全,附簡易收納包,設計風格低調,適合長期收納與美觀家居使用 。

山善(Yamazen)災難緊急應變急用包

  • 包含約 30 件救援與生活物資,備妥手電筒、保暖毯、哨子等基本裝備,重量約 2 公斤,價格約台幣 1,999 元

Sterling Club 地震防災包(日本設計)

  • 分為簡配版與全配版,可含救援繩索、防滑手套、多功能鏟、防災警報燈等,適合需要強化功能性的使用者

如何挑選適合你的防災包?

預算導向:若預算有限,小北百貨的基本款足以作為起手包,之後可自行補充配件。
首次準備:想快速上手可選擇黑熊學院 Light 版本,做為引導與學習起點。
日常收納:重視美觀與家居風格,可考慮無印良品的極簡設計。
功能強化:若需應對較嚴重地震或遠足場景,Sterling 或山善的包款內容更完整

避難包準備問題一次解答

經過前面的內容,相信你對避難包的必要性與準備方式已經有了清楚的概念。但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會在開始準備時冒出一些問題:要不要準備兩套?防災包放車上可以嗎?毛孩不給背怎麼辦?

避難包要準備幾包才夠?

建議至少準備3包(緊急逃生用、家用備援、車用備用),分散風險,哪裡遇災哪裡有資源。

避難包可以裝超過10公斤嗎?

不建議超過自身體重的15–20%,以能快速背著跑樓梯、穿街走巷為原則,越輕越好

黃金或貴重物品要放在避難包嗎?

不建議。避難包是為了生存準備,不是防盜金庫。若要帶,應放少量現金與緊急備用提款卡即可。

避難包放哪裡比較好?

建議放在家門口玄關附近、床邊下方、車內後座/後車廂,務必易取、不會被雜物蓋住。

有養寵物,避難時能帶牠一起嗎?

能,但要事先準備寵物專用避難包,並查詢哪裡有友善避難空間。 台灣部分避難所已設「寵物分區」。

我每次準備避難包都很快放棄,怎麼辦?

先從「72小時生存組合」開始:水、食物、照明、證件、口罩、哨子,只準備這幾樣也比沒準備好!

政府真的會開避難所嗎?會不會人太多進不去?

政府每年都會統計與規劃緊急避難空間,可至防災網站查詢。 建議提前實地走訪+規劃3個備援地點,不只依靠官方。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