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5大爆點+出演者戀愛進化全記錄

Netflix 最新戀愛實境秀《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節目找來12位從沒談過戀愛的年輕人,讓他們在戀愛導師陪伴下,從外型改造到心理突破,一步步踏上屬於自己的戀愛旅程。從自我懷疑、社交恐懼,到第一次牽手、第一次心跳加速,這不只是談戀愛,更像是一場深度的情感療癒與社會觀察。

目錄

一場關於「第一次心動」的真實實驗

戀愛實境節目《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預告

Netflix在2025年7月8日推出的戀愛實境節目《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節目總共10集,帶領觀眾重新凝視第一次談戀愛的樣子。

與以往戀愛綜藝習慣安排外型吸睛、情場經驗豐富的參與者不同,這部節目的主角全是「母胎單身」──從出生以來從未交往過、甚至可能連牽手、約會都沒有過的素人。他們年紀不小,生活也不乏成就,卻因種種原因始終沒有邁出戀愛的第一步。節目選在韓國濟州島拍攝,透過六週的改造訓練與九天的戀愛合宿,紀錄12位出演者從尷尬互動到主動追求的過程,也揭示戀愛背後的不安、自我懷疑與成長轉變。

節目的規劃不只是讓他們戀愛看看這麼簡單,而更像是一場社會實驗式的戀愛教室──安排了戀愛導師團隊,指導他們從形象、溝通到情緒表達,提供第一次戀愛所需的技巧與勇氣。每個人都不是為了引起注意來上節目,而是真誠地希望:能在三十歲前後的人生節點,嘗試一場遲來的戀愛經驗。

而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也會逐漸發現:那些我們曾經歷過的戀愛挫折、對自己沒自信的瞬間,或是一次次內心戲的拉扯,其實不分年齡與外貌,所有人都曾經歷,也都值得被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不只在韓國創下討論熱度,也在台灣與海外市場打進排行榜,靠的不是話題操作,而是它成功營造了一種每個人都可以被愛的真誠氛圍。在充滿濾鏡與人設的戀愛實境節目中,用誠懇、真實甚至有點生澀的互動,帶來不同於以往的戀愛敘事。

節目企劃與定位

汝明和載伊
汝明和載伊

從「戀愛零經驗」出發的實驗性節目構想

在韓國眾多戀愛實境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時代,要在競爭激烈的綜藝市場中打出一條新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韓語原名:모태솔로지만 연애는 하고 싶어)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受到高度關注,正是因為比起先前《單身即地獄》更引起人好奇。

所謂「母胎單身」,意思是從出生至今從未談過戀愛,或是從未被喜歡、也沒有喜歡過任何人。在傳統社會的戀愛觀中,這樣的狀態容易被視為異類,甚至被標籤為社交能力差、自信心低落。節目製作團隊正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主題,去重新打開「初戀」這件事的討論空間,讓戀愛不再是特定年齡、外貌或個性的人才配得的經驗。

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裡,戀愛不再是精密劇本下的對話與曖昧計算,而是一場關於人與人之間真實相處、情感逐漸累積的過程。節目不是要讓人比誰脫單得快,而是透過過程中的不適、緊張與困惑,讓觀眾重新理解戀愛的本質。

高達4,000人報名的真誠選角過程

這部節目從一開始的選角過程就打破了業界的既有邏輯。據韓媒報導,製作團隊共收到超過4,000封報名資料,經過層層篩選與背景確認,最終選出12位男女出演者。他們年齡介於20至30多歲之間,來自不同職業背景——有工程師、醫療工作者、公務員、學生,也有社會新鮮人。

比起外貌或職業亮眼度,節目更在意的,是他們是否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狀態,是否有改變的渴望,是否願意讓鏡頭紀錄那些最尷尬、最脆弱、甚至最不堪的戀愛初體驗。這種選角標準,讓節目從一開始就具備了高真實性與高度可共鳴性。

改造營計畫:從外表到心態的全面轉化

節目並不是讓母胎單身的參與者直接上場談戀愛,而是設計了一個為期六週的戀愛改造計畫做為前導。

這段時間內,他們接受來自專業團隊的改造訓練,包括:

  • 造型改造:根據個人風格與臉型體態重新搭配髮型與穿搭
  • 健身訓練:增強身體自信心與姿態穩定
  • 溝通課程:學習眼神接觸、表達情感與傾聽技巧
  • 心理諮詢:由專業心理師協助分析戀愛恐懼與人際自我懷疑
  • 戀愛模擬:安排練習場景、模擬約會互動

這段預備期讓每一位出演者在進入合宿前,不僅外型上有顯著轉變,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了我也值得被喜歡的心理建設。

進入濟州島:9天8夜的戀愛共居任務

參加者一同在濟州島展開合宿生活
演出者一同在濟州島展開合宿生活

改造結束後,12位出演者進入位於濟州島的一棟共居別墅,展開為期9天8夜的合宿生活。這段期間,他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戀愛任務:一對一約會、心動問卷、秘密告白、兩天一夜旅行等。在這些設計巧妙的情境中,彼此的情感漸漸升溫,也出現了愛而不得、競爭焦慮與真心交付的情節。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還安排了「鯰魚角色」——亦即幾位非母胎單身的嘉賓臨時加入,讓戀愛結構出現變數。這些外來者擁有戀愛經驗,在互動中自然地表達感情,對出演者來說形成明顯落差,也進一步挑戰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與表達意願。

這種安排,讓節目不再只是脫單競賽,而是進一步逼近觀眾現實生活中可能經歷的戀愛現場:愛上別人、被比較、害怕表白、吃醋卻不敢說出口……這些情緒交錯的瞬間,是節目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四位戀愛導師:既是觀察者,也是情感引導者

戀愛導師由左至右為徐仁國、姜漢娜、李恩智與歌手Car, the Garden
戀愛導師由左至右為徐仁國、姜漢娜、李恩智與歌手Car, the Garden

在多數戀愛節目中,主持人往往扮演旁觀吐槽的角色,但《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的四位戀愛導師——徐仁國、姜漢娜、李恩智與歌手Car, the Garden,卻更像是引導與陪伴者。

他們在觀察室中觀看所有互動片段,並根據每位出演者的表現給予建議與安慰。他們不像專業心理師那樣給理論,而是用過來人的身份,說出觀眾心裡的話,像朋友一樣給出支持與鼓勵。

這種設定讓節目的療癒感更加厚實。對於那些曾經歷相似戀愛挫折的觀眾而言,導師的反應就像一種投射與陪伴,而非僅止於旁白吐槽。

戀愛導師團隊介紹

姓名身分特點與角色定位
徐仁國男演員、歌手理性派代表,擅長拆解人際互動與細節,常以觀察者視角分析出演者心理。
姜漢娜女演員敏感直覺型導師,常用溫柔語調鼓勵出演者表達情緒,擅長共感與代入。
李恩智喜劇演員節目中情緒潤滑劑與吐槽擔當,擅長用幽默點出尷尬處境與情感盲點。
Car, the Garden男歌手療癒系男導師,發言溫柔,常以自身經驗反映戀愛中的慢熟與退縮心理。

節目內容拆解與看點解析|從戀愛小白到心動瞬間的全紀錄

一、素人出演者介紹:他們是真正的「戀愛初學者」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節目找來的12位出演者,真的都是戀愛經驗值「0」的母胎單身。他們不是演員,也沒有過度人設包裝,而是來自日常生活的普通人,各自有工作、有社交圈,卻在戀愛這條路上,一直找不到起點。

節目巧妙地安排每位出演者在第一集中出場時,搭配自我介紹影片與戀愛障礙訪談,讓觀眾能快速了解每個人的性格特色與背景。

觀眾在短短一集之內就能明白,這些人之所以成為母胎單身,並不是因為沒人愛,而是來自自我懷疑、過度防衛、害怕受傷等心理機制的長期堆疊。而這些情緒,恰恰也是許多觀眾心中最深的共鳴點。

二、鯰魚登場:戀愛節奏的意外攪局者

節目中段導入的「鯰魚」角色是一大亮點。這些人並非母胎單身,而是擁有豐富戀愛經驗的外來參與者,被製作單位刻意安排進入合宿環境中,製造情感的干擾源。

鯰魚角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目的:

  1. 對比作用:鯰魚們在言語表達、肢體互動上明顯更自在,讓母胎單身出演者產生焦慮與反思。
  2. 衝突推動:鯰魚往往成為某位出演者的「心動對象」,引發感情競爭與選擇難題。
  3. 成長契機:鯰魚會主動與母胎成員對話、分享戀愛經驗,讓後者學習更積極的互動方式。

12位出演者簡介一覽表

出演者
出演者
姓名出生年份職業
姜志受 강지수1999年芭蕾舞老師
金汝明 김여명1999年經營學系大學生
李珉鴻 이민홍1997年前時尚品牌行銷人員
李陶 이도1998年地理講師
朴志軟 박지연1999年音樂製作人
金美志 김미지(鯰魚)1998年高中日文老師
盧載伊 노재윤1998年3D電腦設計師
金勝理 김승리1998年國際行銷人員
金相昊 김상호1998年國防產業研究員
河延穆 하정목1999年化工系大學生
姜賢圭 강현규1999年醫學院學生
李承燦 이승찬(鯰魚)1994年外科醫生
12位出演者簡介

三、戀愛任務設計:打破心防的真心試煉

節目中設計了多個階段性的任務機制,從淺層互動到深度交流,逐步引導出演者打開心房、認識自我、辨識感情。以下是幾個最具代表性的任務設計:

1. 「5分鐘書房」——微型約會練習場

每位出演者在一間空間隔音的小書房裡,與另一位異性出演者進行5分鐘的一對一聊天。這段互動被設計成開場破冰的第一步,許多出演者甚至在這裡第一次緊張到語無倫次,或手足無措地看著桌面不知所措。

但也正因為如此,觀眾得以見證這些「第一次」的真實與脆弱,有別於其他節目的自信對談,這些5分鐘裡的語塞與微笑,才是戀愛真正開始的模樣。

2. 「曖昧便利商店」——情緒觀察測試

在中段集數中,節目安排所有人匿名寫下對某位異性的好感留言,投遞到節目設計的「便利商店情感信箱」中,並由對方自由翻閱卻無法得知是誰寫的。

這段設計除了製造懸念與情感錯位,也讓出演者開始思考:誰在關心我?誰又沒有回應我的心意?而這樣的「模糊狀態」,也恰好貼近現代戀愛中最常出現的「我們算什麼?」的曖昧狀態。

3. 「兩天一夜約會挑戰」——突破舒適圈的深度相處

節目安排出演者依照投票結果,自由選擇對象展開兩天一夜的小旅行。這個安排是整季中最具轉捩點的段落,不只是互動變多,更讓人在非節目空間中自然流露情感。

不少出演者就在這段時間首次牽手、試圖告白、或反而在沉默中明白「我好像並沒有喜歡他」。這些進退之間的試探與遲疑,是節目中最人性化、也最有共鳴的片段。

四、戀愛導師的角色:陪伴、觀察與療癒

演員徐仁國、姜漢娜、喜劇人李恩智,以及歌手 Car, the Garden
演員徐仁國、姜漢娜、喜劇人李恩智,以及歌手 Car, the Garden

節目的主持人由四位韓國知名藝人組成:演員徐仁國、姜漢娜、喜劇人李恩智,以及歌手 Car, the Garden。他們每集都在觀察室中觀看出演者互動、提出評論,也常分享自身戀愛經驗,給出建議與心理支持。

與其說他們是評審,更像是一群替觀眾發聲的「情感翻譯員」。他們會在某位出演者失落時感同身受,也會在出現進展時開心鼓掌,甚至在看見某段對話時主動回憶自己年輕時的失戀與遺憾。

特別是喜劇人李恩智,在多數片段中常用幽默又溫暖的方式指出母胎單身者的情感盲點,讓觀眾在輕鬆之餘,也獲得心理上的撫慰。

五、節奏與真實性的平衡:沒有劇情,只有心跳

志受和相昊
志受和相昊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與多數戀愛節目最大不同之處,是它不強求進度,也不刻意製造情節高潮。某些集數中甚至沒有戀情進展,僅僅是角色自我對話與矛盾猶豫的拉鋸。

這樣的設計讓整部作品的情緒起伏顯得自然,觀眾反而更容易沉浸在角色的內心世界,也願意投入更多情感去理解每一次拒絕、每一次失落的背後心理。

同時,節目中刻意保留的空白鏡頭,例如一方沉默、窗邊發呆、夜晚獨自散步的畫面,也營造了非常「非商業化」的真實感。它不急著推進劇情,而是邀請觀眾一起呼吸,進入一個戀愛不是表現,而是一種存在狀態的空間裡。

文化與心理層面分析|戀愛焦慮、社會期待與情感療癒

志受和相昊
志受和相昊

一、「母胎單身」是怎麼變成一種壓力標籤的?

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出演者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甚至沒有正式被告白或牽過手。這樣的經歷在某些人眼中看似「可愛」、「稀有」,但在東亞文化中,「母胎單身」更常被賦予一種隱形的負面評價。

「母胎單身」一詞來自韓國,原意只是陳述狀態,但隨著社群媒體與大眾文化的擴散,它逐漸演變為一種帶有自嘲、羞愧,甚至是社會異質感的標籤。在講求戀愛能力與人際魅力的韓國社會,長期單身很容易被視為「不懂社交」「不會看人臉色」「缺乏吸引力」的象徵,甚至有人直言:「都這麼大了還沒談過戀愛,一定哪裡有問題。」

這樣的語境,使得許多人即使沒有戀愛經驗,也選擇隱瞞或淡化自己的「母胎」狀態,害怕被笑、被貼標籤,甚至對愛情產生逃避。

節目正是針對這樣的文化現象,進行一場公開而真誠的對話。它讓這些過往被視為「戀愛失格者」的人站上舞台,不是被嘲笑,也不是被矯飾,而是以最真實的樣貌去談論他們的害怕、猶豫與想愛卻無從開始的掙扎。

二、戀愛焦慮與戀愛義務的世代壓力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不只是戀愛節目,更是一場世代焦慮的縮影。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愛情與戀愛早已不再單純被視為幸福的象徵,反而成為某種進度壓力的投射:
— 你30歲了怎麼還沒交過女朋友?
— 你都當主管了還是單身?是不是眼光太高?
— 再不談戀愛就嫁不出去了吧?

這些來自家庭、職場、同儕、甚至內心的自我審判,不斷催促著人們在什麼年齡就應該要做什麼事,戀愛、結婚、生小孩似乎成為一種必須完成的社會關卡。

而節目中的出演者,正是那群「尚未達標」的人。他們不是拒絕戀愛,而是長期沒有找到方法、沒有遇到對象、甚至沒有信心能夠跨出那一步。他們不是異類,只是慢了一點、怕了一點、藏得深了一點。

透過節目,我們看到這群戀愛小白用自己的方式面對焦慮:有人在告白前寫下十幾次草稿、有人因為被觸碰而嚇到落淚、也有人在一場靜默的約會中領悟「原來我只是一直怕自己不夠好」。這些片段不僅讓觀眾產生共鳴,也揭示了當代人面對親密關係的矛盾與遲疑。

三、情感教育的缺席:我們從來沒有被教過如何談戀愛

在學校裡,我們學數學、寫作文、背英文單字,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表達情感、如何面對曖昧、如何處理關係中的失落。戀愛,被視為自然會發生的事,卻從未被系統性教導或討論。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的珍貴之處在於,它就是一堂真正的「戀愛課」。節目中的改造不只是換衣服、剪頭髮,更是一連串針對戀愛能力的建立:怎麼開口問問題?怎麼解讀對方的眼神?怎麼在喜歡與禮貌之間拿捏距離?

而導師們的角色,也恰如其分地補上了這塊情感教育的空白。他們不給標準答案,但會用自身經驗與觀察引導出演者認識情緒、尊重節奏、理解挫折。在這個充滿「戀愛公式」與「曖昧攻略」的社群時代,節目提醒我們:情感不是演算法,而是需要練習與陪伴的學習過程。

四、節目的集體療癒功能:不只是出演者,也包括觀眾

值得注意的是,《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真正打動人的,不只是出演者的改變,而是觀眾的共感。在社群平台上,許多觀眾留言寫道:

  • 「我以為只有我會這樣緊張,其實很多人也不懂怎麼開始戀愛。」
  • 「看著他們慢慢學會表達,我也想重新對自己好一點。」
  • 「第一次有人把不會談戀愛這件事拍得這麼真誠又不羞辱。」

這些留言顯示出,節目的影響力遠超出娛樂本身,它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無數人的孤獨、遲疑與內心的渴望。當你看到一個和你一樣害怕尷尬的人,勇敢牽起別人的手,那種被理解、被鼓舞的情感,是非常私密卻又普遍的「集體療癒」經驗。

節目讓戀愛重新被定義,不再是脫單的成績單,而是「你是否準備好打開自己」的探索旅程。

五、從戀愛到關係,從關係到自我認識

節目的最後幾集中,不少出演者雖然沒有成功配對,但卻說出這樣的話:

  • 「我現在知道我值得被喜歡了。」
  • 「我還是會緊張,但我會試著慢慢走過去。」
  • 「這不是結束,而是我第一次往前踏出的一步。」

這些話語揭示了節目的核心:戀愛不是目的,而是通往自我認識與情感成長的過程。無論是否交往成功,只要出演者從中理解自己的情緒、願意去嘗試親近別人,那就已經是一種進步。

對觀眾而言,這樣的結尾反而比成功脫單更有力量。因為我們都知道,在真實人生裡,戀愛不會像劇本一樣精準對位,也沒有所謂的完美時機,但那份願意改變與相信自己的勇氣,是每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起點。

觀眾反應與媒體評論|真實戀愛,如何打動一整代人?

李陶和廷穆
李陶和廷穆

一、上線即熱播:Netflix 排行榜與話題熱度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自2025年7月8日於Netflix全球上線後,短短一週便登上多國實境節目榜單前十名,在韓國、台灣、日本、東南亞及北美地區都獲得相當亮眼的點閱與推薦數。

根據Netflix官方資料與第三方觀察平台FlixPatrol數據,節目開播前三集便迅速進入韓國實境節目收視榜第一,並在台灣與香港分別穩居前五名。此外,該節目也成為「非語言類戀愛實境秀」中,首度打進美國前二十名的韓國節目之一。

這樣的成績,對一部幾乎沒有明星卡司、也未經過過度宣傳的節目來說,無疑是一種現象級成功。尤其是在內容選擇多元化、戀愛實境已逐漸疲乏的2025年,《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能脫穎而出,靠的不是刺激情節,而是真誠與共感。

二、台灣觀眾反應:羞於承認的母胎經驗被看見了

在台灣,社群平台如 Dcard、PTT、IG、Threads 等地,紛紛出現與節目相關的討論串與留言,話題關鍵詞包括:「戀愛小白」、「看完好想戀愛」、「這也太像我了吧」。

以下是來自社群的部分觀眾留言節選:

  • 「我從來沒談過戀愛,看完這節目真的哭爆,原來不只是我一個人這麼害怕親近別人。」
  • 「他們牽手那一幕我超感動,因為那種小動作對我們這種母胎單身來說,真的比擁抱還難。」
  • 「這部比以往那種你追我跑的戀愛節目真實太多,看完覺得自己也想試著改變看看。」

不少觀眾在觀看後坦承「第一次對母胎單身不再覺得丟臉」,甚至開始與朋友、家人討論過去不曾公開的情感經驗。這種效應,不只是娛樂上的共鳴,更是一種「情感出櫃」式的集體認同。

在這部節目的映照之下,母胎單身不再是值得隱藏的身分,而是成為被理解與療癒的情緒狀態。

三、國際媒體評價:從實驗性節目到情感範本

不僅亞洲媒體給予高度評價,歐美媒體也陸續針對《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撰文分析。此外,也有國際影評人指出:「這部節目某種程度上重新定義了reality show 的‘reality’意涵」,意思是它沒有濃妝豔抹的劇情、也沒有完美的配對成果,但卻因真實、害羞與不完美,而令人難以忘懷。

四、與其他戀愛節目的對照:一場從「表演」走向「真心」的進化

近幾年韓國戀愛實境節目如《換乘戀愛》、《單身即地獄》、《戀愛兄妹村》等都各具特色,但大多仍圍繞在外貌吸引、愛情選擇與曖昧張力之間,節奏快速、情緒強烈,偶爾甚至趨近演出感。

相較之下,《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則大幅降低剪輯張力與競爭感,讓鏡頭停留在更細膩、更多空白的互動之中。這不僅讓觀眾更容易進入情緒,也讓人物成長線變得自然可信。

更重要的是,這檔節目把「戀愛實境秀」的意義從「找對象」拓展為「探索自我」,不再只是情感結果的比賽,更是關於心理建設與人際關係的一堂公開課。

五、溫柔而堅定的社會影響力:媒體與心理學界的正面評價

節目播出後,韓國幾位心理學者也出面表示讚許。有學者指出:「《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是一部能促進公眾心理健康的綜藝節目,它正視社會對親密關係的焦慮,並以正向方式開啟討論。」

同時,在韓國網路論壇與新聞留言中,也可以觀察到輿論風向逐漸改變:

  • 過去對母胎單身常見的負評如「怪人」、「不會戀愛的廢柴」在本節目熱播後顯著減少
  • 更多人開始分享自己的過往傷痛與「遲來的戀愛」經驗
  • 節目更激起了針對學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缺失的公眾討論

從娛樂走向公共討論的現象級作品並不常見,而《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與轉變,正是因為它命中了現代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兩大痛點:「我想被愛」與「我不知道怎麼開始」。

節目影響與未來展望|從母胎單身到戀愛自學時代的轉折點

節目劇照
節目劇照

一、打破戀愛實境節目的公式:真實比戲劇更有張力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的出現,對韓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戀愛實境節目類型來說,是一次結構性的突破。以往的戀愛節目多數圍繞以下幾個套路展開:

  • 找來高顏值、情場經驗豐富的出演者
  • 利用極限空間與時間壓力促進情感碰撞
  • 安排劇情張力強的剪輯節奏與「感情三角」設計
  • 用脫單作為最終成果評價機制

但《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徹底顛覆了這些慣例:
它找來戀愛經驗「0」的普通人、不強調外貌、不刻意推進劇情、甚至接受「沒有人在一起也沒關係」的開放結局。節目並不為了配對而配對,而是讓人回到戀愛的本質——從不懂開始、從害怕開始、從學習開始。

這種去戲劇化的處理反而造就了更大的情感張力,觀眾不再只是等待「誰會選誰」,而是一起經歷每一場掙扎與成長。某種程度上,節目讓「實境秀」回到了「實境」的初衷,也為戀愛綜藝重新定義了敘事方式。

二、出演者的未來故事:戀愛只是一段路,不是終點

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開始追蹤出演者在IG或YouTube的近況,有人開啟了個人頻道與粉絲互動,有人受邀上其他節目談戀愛經驗,也有人成為社群意見領袖,專注分享關於自我成長與感情探索的心得。

但更讓人欣慰的是,即使有些出演者並未在節目中「脫單」,他們卻普遍展現出更穩定、更自信的狀態。他們學會了表達、學會了面對關係中的模糊與拒絕,也學會了和自己的過去和解。

這些後續發展也進一步強化了節目的價值:戀愛不該只是比誰先告白成功,而是要成為了解自己、學會連結、打開內心的契機。

對觀眾來說,看到這些曾經不敢喜歡別人的素人,如今願意面對感情、接受不完美、擁抱改變,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希望的傳遞,即使慢一點、害羞一點,也仍然可以開始。

三、戀愛綜藝產業的走向:從競爭走向共感?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的成功,也讓整體戀愛綜藝產業面臨一項新的思考:觀眾對戀愛節目的期待,是否正在從刺激轉向真誠?

從過去《換乘戀愛》的情緒混亂、《單身即地獄》的美貌競爭、《心動的信號》的曖昧猜測,到如今《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所強調的情緒緩慢與情感真實,觀眾開始厭倦複製貼上的設定,更傾向於觀看那些像自己的情感旅程。

未來的戀愛實境節目如果要延續生命力,勢必要從「感情劇本的娛樂化」轉向「個人故事的真實性」,從「誰愛誰」的比賽,變成「如何愛」的探問。

在這個背景下,《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不僅是新一代戀愛綜藝的實驗品,更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範本,開啟療癒系戀愛節目的子類型風潮。

四、第二季的呼聲與延續可能:觀眾想看什麼?

自第一季完結後,Netflix 與製作公司皆未正式宣布是否拍攝第二季,但從目前的社群聲量與媒體反應來看,「希望看到第二季」的呼聲極高。根據粉絲回饋,大家對第二季的期待集中在以下幾點:

  • 更多元的年齡層與性傾向設定:例如 35 歲以上的母胎單身者、同志戀愛小白等;
  • 不同文化背景的母胎出演者:是否也能有國際版或跨國版,探索其他地區的戀愛焦慮與文化壓力;
  • 導師陣容延續與進化:希望維持目前觀察室溫暖陪伴氛圍,但也期待更多心理專業者加入;
  • 配對後續追蹤內容:能否安排後記番外篇,記錄節目後的出演者生活變化。

此外,也有討論指出,若節目過度系列化反而會失去初衷,建議未來若製作第二季,應避免流於形式,繼續強調真誠與素人故事,而非變成換皮遊戲。

五、更長遠的社會迴響:情感教育與戀愛平權的開端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帶來的最深層改變,或許不是收視成績,而是它為「戀愛教育」打開了一道真正的社會入口。

節目播出後,韓國幾所大學開始設立人際關係表達選修課程,媒體也大篇幅討論學校與家庭教育中戀愛教養的缺席。有學者建議應將戀愛與親密關係納入國高中生命教育,幫助學生從小理解人際邊界、溝通技巧與情感識讀。

此外,戀愛不是能力,而是經驗這句節目核心觀念,也被廣泛引用。它改寫了過去以外貌與經驗為中心的戀愛評價邏輯,讓更多人理解:戀愛不是有或沒有,而是你準備好了沒有。

節目的社會意義,已經不只是實境娛樂,而是一個引發對話、啟動理解、改變語言的文化節點。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哪怕你還不會開始

賢圭和志受
賢圭和志受

我們常說,戀愛是一門藝術,但其實更像一種語言:需要學習、需要練習、需要被理解。而《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這部節目,正是一所誠實、溫柔、充滿停頓與學習空間的「情感學校」,讓那些從未學過這門語言的人,有了第一次發聲的機會。

節目中沒有浮誇的對白、沒有瞬間墜入愛河的戲劇性,也沒有俊男美女間你追我逃的浪漫套路。它給我們看到的,是一群平凡甚至有些笨拙的素人,如何在尷尬與不安中,一點一滴地打開自己。
有的人第一次凝視對方的眼睛,有的人第一次聽見「我喜歡你」的句子,有的人則在一次失敗的表白中,學會了面對拒絕後不自我否定的勇氣。

這部節目的成功,不只是因為它製作精良、節奏舒適或觀點獨到,更因為它做了一件很少人敢做的事:讓不會談戀愛的人被看見、被理解,甚至被溫柔地期待。

在過去的戀愛綜藝裡,我們習慣看的是自信的表現者、主動的追求者、或完美的人設談戀愛。但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中,我們看見的是:

  • 對自己外貌沒有自信的人,為了約會多練了一整晚微笑;
  • 害怕表達的人,在寫信時手指發抖,還是試著一筆一劃寫下心意;
  • 曾因孤獨封閉心門的人,終於鼓起勇氣伸出手。

這些瞬間,比任何華麗的戀愛劇情都更令人動容。因為那不是戀愛的表現,而是戀愛的本質──渴望連結,又怕受傷,但依然選擇靠近。

節目尾聲,有出演者在鏡頭前說了一句簡單卻令人難忘的話:

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談戀愛成功,但至少我現在不再覺得我不配被喜歡了。

這句話,道盡了節目想傳達的核心價值:戀愛不是一場競賽,也不是某種檢定,更不是只有某種人配擁有的特權。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只是有些人還不會開始而已。

如果你正是那個覺得自己太遲、太笨、不夠好的「母胎單身」,那麼這部節目不是在教你怎麼脫單,而是告訴你——

你不孤單,你不奇怪,你只是還沒走到適合你的人那裡。
而在那之前,你可以先學會喜歡自己,學會慢慢往前走。

想讀點其他?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想了解更多不同戲劇?點這裡看更多➜【讀點陸劇】【讀點台劇】【讀點韓劇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