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想像中的日本,或許是賞櫻、參拜神社與漫步古都的那份悠閒,但在日本的山林與鄉間,一場人與熊的拉鋸戰,正在悄悄升溫,2025日本熊害的頻發,讓北海道、本州某些偏鄉,甚至住宅區都出現熊的身影,而且體型碩大的棕熊與亞洲黑熊,這代表著旅遊不只是賞景,更可能會遇到潛在危險,前往日本旅遊不須過度驚慌,但絕對需要警覺,本文將帶你一覽日本熊害的現況、兩大熊種是誰、分布在哪裡、為何今年傷亡創高、該如何在山野或鄉間安全應對,從地圖、數據、真實案例再到遇到熊的正確SOP,讓你在行前就裝備好「熊知識」,放心帶上行李前往日本深度旅行吧!
2025日本熊害現況解析
日本近年「熊害」成為新聞頭條,2025年4月至今至少7人因熊攻擊死亡,是自2006年有資料以來最高紀錄,與此同時4~7月期間有超過12,000起亞洲黑熊的目擊與出沒通報案例。
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包含森林果實(如橡實、栗子、山毛櫸果實)產量低於正常水平,熊尋找食物延伸至人類活動範圍;暖冬、延遲冬眠導致活動期變長;山村人口減少、農地荒廢使熊侵村更容易。
對旅日的遊客來說,這代表著山林活動、農地或郊區房舍、甚至部分城鎮的風險都有上升趨勢,面對這樣的態勢,擁有與熊的知識比以往更重要。

兩大熊種比較:在日本可能遇到的原生熊
| 項目 | 亞洲黑熊(日本黑熊)本州/四國 | 棕熊(北海道群體)北海道 |
|---|---|---|
| 學名/分類 | Ursus thibetanus japonicus(亞洲黑熊的日本亞種) | Ursus arctos(北海道棕熊/烏蘇里棕熊系) |
| 主要分布地 | 本州中北部山區、四國部分山區 | 北海道全島之山麓、原野與林地 |
| 體長(身長) | 約 120 cm 左右(個體差異) | 平均 180–250 cm;最大可達 2.8 m |
| 體重(成體) | 雄:約 ≤60 kg;雌:約 40 kg | 多為 200–300 kg;大型個體可逾 400 kg |
| 習性與特徵 | 以堅果、漿果、山毛櫸果實為主;多數情況避人,但在食物短缺或護幼時具攻擊性。 | 體型更大、力氣更強;覓食範圍可延伸至農地、聚落邊緣,進入人類活動區時風險高。 |
| 常見足跡與跡象 | 腳印較小、樹幹抓痕偏中低高度、翻找地面腐殖層、漿果糞便 | 腳印較大、抓痕高度更高、倒木翻掘痕明顯、動物性殘骸附近活動 |
| 遊客需留意情境 | 登山步道、山間小徑、秋季果實歉收時靠近聚落邊緣 | 北海道野外露營、釣魚、山麓健行及農地周邊、清晨/黃昏活動時段 |
| 小提醒:以上資料為旅遊安全參考;實際個體依季節、地區而異。出發前請查詢當地政府「熊出沒警報」最新資訊。 | ||
2025各地區熊害數據
| 地區 | 時間範圍 | 傷亡/出沒案例 | 備註 |
|---|---|---|---|
| 日本全國(財政年度 2025 起) | 2025/04 ~ 2025/10 | 死亡至少 7 人 | 自 2006 年有統計以來最高 |
| 全國目擊/出沒報告(亞洲黑熊) | 2025/04 ~ 2025/07 | 通報目擊出沒 12,067 起 | 住宅區出沒比例升高 |
| 北部(北海道・東北) | 2025 年上半年 | 住宅區遭遇比例 51.6% | 熊侵入居住地區比率上升 |
| 小提醒:以上為旅遊安全參考彙整;實際數值以各都道府縣與中央機關最新公告為準。 | |||
2025年目前嚴重熊害事件
日本熊出沒地圖連結
上智大學:熊出沒AI地圖
朝日新聞:日本各地熊目擊地圖

遇到熊該怎麼辦?
以上流程雖非萬無一失,但比起束手無策更能提升安全機率,建議將關鍵步驟記在手機備註或拍照留存。

日本的山林從來不只是觀光的風景,更是生命的舞台,2025日本頻頻傳出熊害案件,提醒著人類,當我們愈深入自然,也要學會用更謙遜的姿態與牠們共存,熊並不是天生的敵人,很多時候只是被環境逼近人類的覓食,面對這樣的現實,身為旅客所能做的,不只是恐懼或逃避而是理解與預防,從認識熊的習性、分布到掌握正確的應變步驟,每一步都是對自然的尊重與自我保護的基礎,下次當你走進日本的山林或郊區,記得那片靜謐漂亮的森林,可能同時是野生動物的家,學會尊重與共處,才是旅行最重要的一堂課。
閱讀【更多細節點】點這裡看更多→【讀點】
想了解更多主題系列?點這裡看更多→【讀點旅遊】